全运会开幕式突出民众健身元素。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第12届全运会8月31日在辽宁正式拉开序幕,四年一度的“中国国内奥运会”再次引发外界关注。新一届全运会传达出的节俭办赛、全民健身的讯息让国际舆论感慨,中国体育正在回归“应有本质”。当然,带有“时代遗产”和行政色彩的全运会依然伴随着争议声,如何使其与时代接轨,符合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本届全运会的一大特征是节俭办赛,德国财经网9月1日报道说,在辽宁举办的中国全运会预算削减近80%,经费从计划的36亿元压缩到最多8亿元,开闭幕式的支出被砍掉90%,仅剩900万元。全运会是中国未来奥运冠军的试验场,此前为提高形象,举办城市常常不惜人力、物力代价,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从两位数减少到一位数,北京未雨绸缪地要求各领域务实办事,节俭风也由此吹进运动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9月1日说,中国国家主席出席开幕式说明该国领导人对全运会的重视。德国羽毛球网评价说,全运会几十年来在带动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上立下功劳,对各省市体育官员和运动员也意味着很高的荣誉。
法新社8月30日说,中国的全运会是熔各项目于一炉,类似奥运会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庞大的赛事规模必然意味着巨大花费,但现在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减少设项、压缩参赛人员规模和招待标准,整体办赛预算大幅降低。美国雅虎体育网站指出,此举和中国新政权厉行节俭的大要求一致。“中国并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炫耀财富”,让赛事回归简朴、回归竞技本身是必然方向。
鼓励民众参与体育是本届全运会试图传达的另一重要讯息。开幕式取消文艺表演而代之以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向更多普通民众“打开大门”都是这一讯息的反映。日本《产经体育》对此评论说,中国尽管在奥运会上迅速成长为金牌大国,但民众参与运动的习惯并未发生质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并不如以往,原因是作为“精英事业”的体育比赛与民众生活脱节。美联社此前也称,中国民众的健康意识正随生活水平提升而增长,他们并不满足于成为体育运动的旁观者。很多人建议将全运会的部分预算转为建设民众体育设施,这也是这种意识增长的表现。
路透社在回顾中国体育发展史时说,“中国的全运会传统是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举国体制”。实际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常举办教师、学生、军人等行业性的全国运动会,但已经没有全运会这种举国规模的大型综合赛事。目前仍继续举办全国性运动会的国家主要有朝鲜、越南、古巴等。西方国家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几乎没有设置全国性综合运动会,而是选择热门项目举行单项赛事。总体而言,全国性运动会在各国呈现出不同形式,但政府倾全力、一肩挑的赛事越来越少,而是将权力、责任和利益转交给民间体育机构和职业体育联盟。
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霍尔特曼9月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节俭办全运,让大家看到这项传统赛事的希望。节俭不仅为政府省下大笔资金,也是全运会改变方向的转折点。全运会节省下的经费可以用到全民健身,未来也势必更注重老百姓的参与,从而促使更多的未来体育之星在这个舞台出现。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9月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全运会开幕式不请明星,没有焰火和炫目的声光电,节俭但仍然精彩,回归到为老百姓强身健体服务的体育本质,这是很好的转变。中国这样一个自信、强大的国家,就应该用节俭的态度对待全运会。”
“运动会就是运动会,不要搞成大派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对《环球时报》说。作为一直呼吁节俭办全运会的人,卢元镇认为全运会不应当变成地方政府的负担。无节制的攀比只能让资金被浪费,一花就是几亿,这不是给全运会增色,是“折寿”。卢元镇认为,全运会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选拔运动员的职责,也是检验地方政府体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目前还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取而代之。未来中国体育如果实现高度社会化,能靠协会、俱乐部支撑,全运会的面貌就可以发生更大的变化。【环球时报驻俄罗斯、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谢亚宏 青木 本报记者 段聪聪】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