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规矩: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画红线:将制定有关办法,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处分,涉及违法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频发虐童、性侵等事件,引起公众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强烈担忧。由此,“师德”一词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官方话语中。
教育部昨日向社会公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还要画出师德“红线”,制定国家层面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
师德要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提出,要建立包括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等七大机制在内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
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包括: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培训都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作为晋职晋级、人才培养的优先条件,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突出师德激励,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
明确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
作为强化师德监督的手段,意见提出,要建立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从而“构建‘净化’师德的动态监督体系”;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据悉,教育部还将通过制定出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直至开除处分。涉及违法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师德考核是教师考核核心内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指出,师德考核是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必须摆在首要位置。同时,他也表示:“一个文件要管住全国每一个老师是不现实的,师德问题在全国来说存在地域特点,有些省份这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而其他一些省份却不是很突出,这就会有操作难度的问题。”对此,教育部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订当地师德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声音
应厘清法律和师德规范的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遏制师德乱象应推进立法,把师德禁令具体化,如规定老师收受财物达到多少数额即犯受贿罪,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师德是比法律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得侵害学生权益、不准体罚学生等规定都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里规定的东西,通过行政手段将这些纳入师德规范,实际是对师德的一种“矮化”,应进一步厘清法律和师德规范的关系。
师德建设同时也要保障教师权益
多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但仍有一些教师感到根本待遇没有得到保障。“要建设师德,首先要依法保障教师权益,遵照教师职业属性和教育规律来建设教师职业队伍,按照法律规范来保障教师权益,这样教师才会真正珍视并热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熊丙奇说。
不少专家还指出,比照国外一些国家,我国学校大部分尚未建立独立发挥作用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也是造成教师责任不清、师生关系异化、家校矛盾突出的根源所在。
焦点
师德标准太摇摆我该做羊还是虎?
一线教师担忧师德标准难以界定、考核操作性低
南都讯“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师德很重要。现在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固然有强化之意;但‘德’是一种比较无形的东西,师德究竟如何评价,由谁来评价?到时会不会变成走程序,行过场?”
详细了解教育部师德考核新规后,广州一位从教20年的陈姓资深老师向南都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教师也是一群普通人。同样承受着来自社会、家长的巨大压力。师德则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会受到社会整体道德风气的影响,以及行业体制的左右。
而对一些被认为有违师德的行为,陈老师也深有苦衷。她举例说,有媒体报道中小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有偿补课的现象屡禁不止。“请问,这是大多数教师想要选择的路子吗?”她不禁“吐槽”:“一方面不让老师补课,另一方面又给老师下达升学率的任务,家长更请求老师给孩子补课,又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收一分钱义务补习呢?按劳取酬本来就很公平,老师就应该一味地奉献吗?”
广州市某小学的潘老师也认为,如果师德考核部分交给家长和学生去评定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老师管得严了或说了重话,学生和家长未必领情;管得松了导致学生成绩上不去,学校和领导又不满意。“标准太摇摆,我到底该做羊还是虎呢?”
[专家观点]
师德规范应由教师群体协商制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师德规范不是技术活,教师按准则一板一眼做了,不见得就是合格的教师。师德规范本质是行业规范,应该由教师群体协商制定,共同遵守。而行政部门在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中,应依据现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熊丙奇认为,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办学环境,给教育自主的空间。然而,当前行政对办学过多干预,设立诸多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来评价教师,让很多教师被非教学工作任务折腾,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现在更应该关注教师队伍是不是按照职业属性来建设的问题,不然师德就沦为空泛而谈。”
教师准入门槛较低,教育部强调严把教师入口关
后年全国或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注册
南都讯“狼师”频现,教师准入门槛较低被认为是制度漏洞之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指出,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确实存在教师资格学历标准偏低、教师资格认定缺乏严格把关机制等问题,全面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迫在眉睫。
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在浙江、湖北率先启动,去年增加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试点省份。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培训学时和工作业绩的考核。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这项改革将再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四个试点省份,明年根据相关省份改革意愿再增加10个试点省份,到2015年有望在全国范围实施。
“教师注册的核心点是对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判断。”该负责人表示,教师注册的目的是建立能进能出、有活力的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将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摸清教师队伍的底数,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管理,推进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很多年前已在吹风,希望这次会是真的。”广州市越秀区某小学负责人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教师定期考核是必须的,对教师是一种鞭策,更有利于保持教育的活力。
本版文字:新华社 南都记者 梁艳燕 葛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