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海市宝山区丰翔路1258号的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事故造成15人死亡。
8月31日17时左右,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据市环保部门消息,今天早上8点左右,宝山、闸北交界区域空气中出现刺激性气味一事,初步判定为有关部门进行烟雾弹演习所致,与今晨11时许发生的宝山区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的液氨泄漏事故无关。
9月1日,@上海发布公布调查结果:已初步认定事故直接原因系公司生产厂房内液氨管路系统管帽脱落,引起液氨泄漏,导致企业操作人员伤亡。
9月3日,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微博称,“8.31”事故中,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在主体建筑竣工验收后,违规建设加工车间,占用消防通道,并涉嫌违规设计、违规施工、违规生产。
二、媒体关注度分析
从媒体关注度走势来看,事件发生的当天网络媒体的报道量就攀升到910篇,随后两天内的媒体报道量也维持在1千条左右,彰显出媒体对此事的一个关注程度。
上海液氨泄漏事件新闻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上海液氨泄露事件的报道中,上海本地媒体—新民网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第一时间报道液氨泄露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随后东方网等媒体对上海官方对此事的表态进行进一步报道,为事件的有效处理赢得了时间。同日,中国新闻网连发两篇文章《上海液氨泄露事故幸存者回忆“逃出一刻”》、《上海液氨泄漏事故目击者:味道刺鼻 眼睛睁不开》,成为当日仅有的两篇还原事件经过的文章,因此得以被网络媒体大量转发。
9月1日,媒体报道的重点放在泄漏事故现场、死者身份以及员工是否进行足够的安全培训等。其中,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报道—《上海液氨事故幸存者:有一家三口在事故中去世》成为当日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则报道在当天被转发92次。
9月2日,财新网以上海泄漏泄露为由头,对近几年的液氨泄漏事件进行盘点,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三、微博关注度分析
截止9月4日20时,上海液氨泄漏事故微博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数为107300条,事故发生当天的网友的关注度较高,相关信息数为43800条,随后开始快速下滑。
上海液氨泄漏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单位:条)
在此事件中,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和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官方微博在事故发生伊始,快速通报相关信息,@上海发布在事故发生首日连发4条微博,并对网上不实信息进行及时辟谣,较好的引导了网上舆论。从微博关注度走势上也可以看出,8月31日,微博平台上对此事的关注度较高,上海官方借助微博进行有效回应后,9月1日,微博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就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媒体微博成为事件传播的重要渠道。@央视新闻、@中国之声、@法制日报等媒体微博都对事件进行了传播,从内容来看,媒体微博对此事仅仅限于事实层面的传播,评论性文字却相对较少。
微博平台上的活跃网友在此事件中的表现乏善可陈,同样是液氨泄漏事故,吉林宝源丰事件中积极发声,而在上海液氨泄漏事件中却选择失声,这也是微博平台上舆论相对平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微博平台上,一位自称“作为12年化学一线工作者”的微博网友@史老柒发布的长微博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史老柒根据自己工作经验指出,“如果这个厂子制冷车间的安检员能够按照规定定期巡视,这场惨剧根本不会发生”。
四、网友观点分析
@上海的阿里:一个零件问题就足以夺走15条生命,貌似经济的液氨制冷显然需要更严格的安全监控与监管,这背后的企业安全成本投入、社会监管成本投入绝不能被忽略。要严防悲剧重演,我们不仅要严查“管帽”,也要让“官帽”早为安全担责。
@赴汤蹈火119(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副局长李进):化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平时检修漏一洞,发生事故补不上。
@八月飄雪的窝:这么高危的化工管道,居然没有二级保护设施? 设计单位、生产单位、监管部门均有渎职之嫌!
@平方齿轮:烟雾弹哪来的这么大扩散性,有关部门吃饱了撑的啊,事实摆在那里,别把群众当白痴,最恨这种所谓的辟谣
@边走边看:上回禽业公司的事故死那么多人,火灾不是唯一的凶手,液氨使用管理的漏洞没得到重视,这回上海显现出来了,责任该是谁负还是一样会被推脱干净!
五、媒体评论摘要
企业存在的但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问题,应当逃不过安监部门专业的火眼金睛;企业不存在的但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安监部门也应当超前洞察防患于未然;而对于存在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未经培训就上岗的明显问题,就更不应存在未被发现的理由。因此,不能说安监部门的视力不好,而腿脚不利落走不出机关的办公楼,习惯于发文件止步于隔空喊话监管才是问题的主因。上海液氨泄漏事故,背后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企业自身违反安全法规,另一类就是安监部门履职不到位。但这两类归结起来,其实都是对制度遵行的虚无缥缈。(据《法制日报》,作者:马进彪)
对于遇难者以及受害者,我们盼望着能够得到充分的救济;对于涉事企业,我们期望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监管部门,公众更希望国家层面能从上海液氨泄露事故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把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出现的“管涌”,都要统统管牢、管死,不再出现任何缝隙。同时,对那些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者,也要严厉问责。 (据大河网,作者:吴睿鸫)
六、舆情点评
同样是液氨事故,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与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所遭遇的舆论境况却各有不同。吉林事件中官方面对舆论压力铺天盖地,而上海事故中舆论压力却相对轻微,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结果,与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有一定的关系,同样与官方在突发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有很大关系。
上海液氨泄漏事故发生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与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借助官方微博抢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通报,占据了信息主导权,从网络媒体的报道来看,官方微博的回应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息源,这就使得媒体成为了官方的“扩音器”,有效地传播了官方处理态度,为官方处理危机赢得主动权,同时从心理上给普通网民以安慰。
快速辟谣,压缩谣言空间。液氨泄漏事故发生后,有网友怀疑“宝山、闸北交界区域空气中出现刺激性气味”一事与液氨泄漏有关,液氨对人体有致命伤害,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怀疑就容易造成民众恐慌。面对此种情况,@上海发布于8月31日17时积极发布微博进行辟谣,指出“刺激性为有关部门进行烟雾弹演习所致”,从而有效地消除民众疑虑。但在此处有一点仍需注意,@上海发布的这则辟谣中只是含糊的指出“有关部门演习”,并未对主体进行明晰化,这种辟谣的信服力相对较低。既然是辟谣,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对涉事主体的具体行为做详细描述更具说服力,也才能更有效地化解谣言。
问责需及时、高调。从官方的调查结果来看,涉事企业涉嫌违规设计、违规施工、违规生产,既然存在明显违规行为,对企业主的惩罚就应及时,并通过媒体将问责事实进行传播,从而避免民众猜测官方存在包庇行为。(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主任分析师 朱明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