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2日电(“中国网事”记者周琳 徐蕊)强调地方政府“守土有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财政“向基层倾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11日在新一届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传递出高层治理“食品安全”顽疾、保障“餐桌上的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在动了机构改革“大手术”之后,公众既期盼加强重点领域整治的“特效药”,也需要注重每一细节、堵住漏洞、补齐薄弱短板的“舒心丸”。
告别“九龙治水” 强调“守土有责”
张高丽指出,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事实上,各级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责,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监管的“法外之地”常常出现。过去由于部门间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现象也时有发生。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分散在工商、质检、食药监、卫生等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统一起来,从此告别“九龙治水”的局面。
“对违规违法者严刑峻法,对监管失责者严惩不贷,双管齐下才能取信于民。”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要想防范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监管不作为,就得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考核中。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借考核绷紧监管者的“神经”。
不少地方政府先行先试,例如上海就将食品安全工作5大方面20多个指标纳入考核,实绩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不仅出现事故在考核范围内,政府部门有无深入开展宣传活动,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监督队伍中等,也都在考核范围内。
守住“第一道关口” 看住“农田到餐桌”
从一只面包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环节之多、之复杂:从小麦种植中的农药使用,到加工成面粉时的卫生管理,再到做成面包时添加剂的使用,运到超市的温度控制,即使买到家中,还要担心保质期问题……
实现环环监管的“无缝对接”,既要避免重复监管,又要堵住监管“盲点”。张高丽指出,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实际上,多领域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似无关,却基本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紧密联系。鸡肉抗生素超标,是因为农户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物;掺假羊肉横行,是因为源头生产加工企业违规添加未经检疫的其他肉品,最终消费者遭受商业欺诈之苦;奶制品黄曲霉毒素超标,是因为源头对饲料的安全疏于控制……
而目前我国农产品源头的现状是:散养散种比例在60%以上;食品行业集约化程度太低,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占比不足两成;低价竞争带来高密度的种植和养殖,源头滥用抗生素或农药。
“种养殖环节的薄弱,还会成为未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源头治理是“事半功倍”,能在监管力量有限时“做最多的事”,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监管思路。
投入稳增 补齐基层“短板”
张高丽指出,要建立食品安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这意味着,不仅职能进行了调整,未来监管机构的设置也会加强基层力量的建设,消灭看不见的“死角”。
基层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最短的一块“木板”。据媒体报道,国务院食安办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1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576.7万家,餐饮单位243万家,此外还有2亿多户农牧渔民和难以计数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而全国各级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约10.7万人,平均每2人要监管200多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一边是每天有上千人就餐的大饭店,一边是只有三五十人消费的路边摊,我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风险更高的前者上。”一位基层的食品监管人员无奈地说,基层力量薄弱,容易导致出现“漏网之鱼”。
事实上,在过去,基层工商所的强大力量成为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中流砥柱”之一。未来机构改革后,食药监局如何让基层“有腿走路”,是难点也是亮点。
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阎祖强说,上海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方案中,已经明确将建立209个食药监所,将监管职能延伸到基层,做到所有街镇全覆盖。小到路边摊,大到商场超市企业,食药监所都能直接监管,共担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