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9月14日电(记者 任珂 孙阳)“棚户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汇,与国际上不少城市中由外来人口涌入、聚集成群,形成缺少管理的“贫民窟”性质迥然不同,中国最初的棚户区中大多数是产业工人。
但棚户区代表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世界范围看,也是很差的。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站前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棚户区,这里居住着700多户居民。
一大片杂乱无章的平房,垃圾野草遍地,塑料布和报纸糊满了房顶和栅栏。没有独立卫生间。列车经过,大地在颤抖;暴雨来袭,房屋六面进水。
78岁的高广田老人已经在这儿忍受了40多年的蜗居生活。不过,他终于要搬出去了。
从他家破烂不堪的平房的窗户望出去,几栋外立面深红,排列整齐的回迁房已在附近拔地而起。高广田和其他住户,将头一回住上通水电气还有独立卫生间的楼房。
之前,高广田一直梦想着改善住房,却无条件。现在,他开始掰着指头算新房装修要花哪些钱,住进新房后还要请已经搬进回迁房的朋友来做客。
棚改,是中国偿还“先生产,后生活”民生欠账的一个缩影。
民生不外乎衣食住行医,其中住房是百姓安身立命之处,也是绝大多数人最重要的财产。连住房都没有,其他什么梦想都谈不上。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低收入居住区贫民人口已达8.276亿人,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2004年,辽宁省率先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而全国范围的棚改启动始于2008年。从那时起到2012年,全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这被认为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范例。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走向强大的梦想,也是每个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辽源棚户区的改造具有代表性。这里因煤矿而兴起,响应“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工厂和煤矿工人们自行搭建简易平房,一住就是几十年。在2006年开始集中改造前,全市有超过60%的城市人口住在棚户区。
据居民回忆,一到冬天取暖季,整个棚户区被刺鼻的煤烟笼罩。人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在室外排队上厕所。万一遇到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将一大片棚户区烧毁。
据辽源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主任李清介绍,如今,辽源市总共40个连片棚户区已经有34片得到改造。全部改造需要投资110亿元人民币,已投入80多亿,当地政府举债21.8亿。
74岁的贾瑞清老人正在装修自己的新房。他以前住在这里的一处56平米的平房,而如今新家有70平米,56平米以内免费,超过的面积,56-60平米,每平米支付750元,60平米以上,每平米支付1100元。
“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买新房,那是可想不可办的事,太贵了,承受不了。”贾瑞清说。辽源市区的房价大概在4000元每平米,贾家的新房价值大约28万元。
李清说,以前棚户区的房子,大概就值几百元,而现在居民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就可以拥有新房产权,有些一家可分到好几套房,相当于增加了财产。而从烧煤炉到使用液化气,从排队上公厕到使用独立卫生间,居民生活也更方便。
棚户区改造带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的需求。商业发达了,建材店多了,家具店多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也促进了辽源的招商引资工作。
据吉林省住房与建设厅副厅长范强介绍,2005年吉林省房地产投资190亿,而2012年投资1500亿,大量是棚户区改造拉动的结果,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改善。
6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过去5年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增加财政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加大供地支持,完善安置补偿政策,等等。
“像吉林这样财政收入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省份,也能将大量棚户区改造。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棚户区改造,应该不成问题。”范强说。
作者:任珂 孙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