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李天锐 李东方
天阴沉沉,雨一直滴。9月5日上午,四川省乐至县高寺镇聚贤村村民田艳平家却很热闹。男主人和一个身份特殊的来客在堂屋边干活边聊天,女主人忙着招呼前来“围观”的邻居。“看,新来的王镇长跑来剥苞谷了。”邻居的话把大家逗乐了。
今年3月起,高寺镇开展“干部和群众换身份”,让干部干一天农活,体会农民种地的艰辛,让群众到一线岗位做一天“镇官”,感受镇干部工作的不易。这个旨在密切干群关系的“角色逆转”,已初步显现出独特效应。
镇干部做农活遭“为难”
在高寺镇,50岁的综治办主任罗大俊是第一个换上群众身份的镇干部。然而,他想得到村民信任,却不那么容易。
“我在农村长大,啥都难不倒我。”今年4月,罗大俊来到红岩村,一见村民陈佰川,便放话要下地干活。“那你就帮我打菜籽吧。”老陈说。
事实上,开始老陈有些疑虑:“他是不是说着玩?”还有个难解的疙瘩:不久前镇上新修卫生院要占老陈村里的地,赔偿时测定面积与其预期不符,村民找过镇上,但进展缓慢。陈佰川有意见,决定“为难”罗大俊—将“种地日子”的活儿排得满满当当。
打菜籽从早上持续到中午,罗大俊的背心已被汗水湿透。看着他在烈日下劳作,陈佰川有些感动,请罗大俊到家吃午饭。“他交了20元,老伴只做了炒牛皮菜,红苕稀饭,他倒吃得香。”老陈说。
“下午干什么?”“跟我去栽秧苗。”吃完饭休息片刻,两人又跳到田里干起来。一会儿,天色突变,差点淋成落汤鸡的二人跑回陈家。陈佰川拿出衣服给罗大俊换,对方说“不用”,又问:“还要做啥?”
“我要喂猪,帮我铡猪草如何?”陈换了询问语气。喂完猪,罗又随主人剥豌豆。晚6点收工,满头大汗的罗大俊请老陈体验“办公室生活”,老陈握着罗大俊的手,笑着答应了。
干农活考验资深干部的体力。而镇上一些年轻干部,则承受心理和技术上的“煎熬”。
8月26日,80后副镇长蒋小雪带领4名80后干部到石佛沟村,帮乡亲下田割水稻。头天晚上,从没下过田的蒋小雪一直担心:“田里有没有蚂蝗?”真正下田卷起裤脚干活,竟忘了这事。村民杜德友评价,这群年轻人冲劲足,手脚都磕出血了。但看他们穿着短袖来,就知道不常干活。“我们下田都穿长袖,以免稻谷扎到人。”
干农活还是干部帮村民解决问题、征求建议的时机。
见到镇长王伟时,田艳平有些拘谨。边干活边聊天让老田放松了,还应邀提出发展建议。
“去年我家种榨菜,只卖1角钱一斤,村上统一拉到简阳去卖,价格翻了倍,这说明‘抱团’的重要。政府要帮我们把小农经济变为规模化生产。”田艳平常年在外打工,思考之深让王伟刮目相看。他的另一建议—“加强果树管护、修枝等技术培训”已引起重视,覆盖镇村干部、部分群众的技术培训即将启动。
村民当副镇长显“拘谨”
9月初的一天,村民徐林英变身镇干部,到镇乡建办协助乡建员唐强工作。
刚一落座,徐林英就发现,唐的工作专业性强,如受理建房申请、实地考察、接受咨询、发放证件等,而她除了与熟人寒暄外,业务上一窍不通,“帮不上什么忙”。这让她有点失望。
不过,通过换身份,她对镇干部的忙碌倒深有感触。“一会这头有群众找,一会领导又来说事,还有人长期没来拿建设许可证,他打电话催他们来。很嘈杂,我看都看烦了。”徐林英发现,唐强忙了半天,一杯水没喝。
徐林英想:“这不是个别现象吧,怎么跟想象中的喝茶看报不一样?”直到她看到旁边的民政办、计生办人员也同样忙,才感慨,“他们还是不容易”。
镇综治办主任罗大俊帮陈佰川做完农活次日,陈如约到综治办“报到”。这一天,老陈体验了罗的工作,还在调解纠纷时有不错表现。
纠纷看似简单:红岩村一户家喂的鸡吃了邻家种的庄稼,两户人相持不下,前来综治办“评理”,说着竟对骂起来。罗大俊赶紧劝和,老陈也对他们说:“你们别吵了,听听老罗有什么办法。”他还劝道:“我们是同村人,听我的,以后大家孙子孙女读书还要互相照应,关系搞僵了可不行咧!”
终于,两家人达成一致,过错方赔给对方20斤小麦,纠纷到此完结。
9月4日,村民杜德友和黄维守,跟随副镇长蒋小雪及安办主任前往各中小学校,检查开学期间的安全工作。有了副镇长和安办主任的头衔,两人很新鲜,东看看西看看。很快,两名“镇官”进入了角色—他们跟着逐一检查小卖部、食堂、医务室等,提出整改要求。当过医生的黄维守叮嘱小卖部老板:“快过期的食品不该要。”还把校长叫到一边,要求“一定要注意小娃娃的防疫”。碰到小孩,“黄主任”也不忘唠叨几句。
检查中,“副镇长”杜德友发现,高峰小学校内一面围墙正准备拆除,而围墙下是一张乒乓球台,周围还有几个小孩。对这个隐患,曾在工地干活10年的他要求校方,至少该拉一个警戒线。
下午辗转几地的检查结束时,杜德友吐槽:“累心,比种地难。”而蒋小雪觉得,尽管两人“稍显拘谨”,但其经验有助防范于未然。今后检查,还要请他们出马。
理念比形式更重要
2013年4月以来,从镇长到新晋公务员,高寺镇16名干部换上了群众身份,6名群众也过了把镇干部瘾。说起推行此举的初衷,镇党委书记欧阳建透露,灵感源于角色交换电视节目。
2012年12月,欧阳建调任高寺镇党委书记。他很快发现,高寺旧矛盾与新问题并存。
“一方面,过去存在遗留问题,信访压力大;另一方面,修建中的成安渝、遂资眉两条高速从镇境内通过,占地需要群众配合,矛盾多发。此外,这几年,高寺来了一批年轻干部,大都刚出象牙塔,对农村实际情况不了解。”
他开始思考,如何促进彼此沟通?一天,他看到电视节目《变形计》,节目中互换身份的当事人经过换位体验生活,冰释前嫌。于是冒出一个念头:何不导演一出高寺版“变形计”?
对这个创意,镇干部普遍表示欢迎,但一些人也有“流于形式”的担心。较早参与换身份的几个镇干部,还是书记“点将”去的。一些换上干部身份的农民也有顾虑,镇上于是宣布每名群众补助20元。
5个月来,参与活动的镇干部和群众都有了明显变化。
换了几次身份之后,负责宣传的谢耀萱多次下村采访。跟群众聊起来,这名城里长大的24岁“宅女”不那么生硬了。
欧阳建也有切身体会。“以前,百姓每逢赶场就来找我和镇长反映问题,川流不息;这几个月镇干部下村多了,登门的群众明显少了。”
欧阳建介绍,镇上将召开换身份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建立长效机制。王伟则认为,选择群众要树立“问题导向”。不妨多考虑那些喜欢“挑刺”、出发点好的村民。“他们大多威望高,能真正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工作。”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开展,并将延伸到基层。欧阳建表示,这场官民“变形计”将成为该镇转变“四风”的抓手之一。而在观察人士看来,高寺镇此举,理念比形式更值得推广。“只要官民加强沟通,很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前不久,镇综治办主任罗大俊接到陈佰川的电话。老陈告诉他,在镇干部协调下,占地补偿协议已达成,他在换身份时反映的困难户社保也得到解决。“这算是走亲戚的收获吧。”罗大俊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