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病床上的小智做检查 |
男孩急需移植健康肝脏
小智今年刚满7岁,因父母常年在杭州打工,打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这个能吃能睡、喜欢唱歌的孩子,给爷爷奶奶带来很多欢乐。
今年8月,小智因为头疼、发烧、“感冒”,被爷爷带到赤脚医生那里打针。医生检查发现小智眼珠发黄,担心肝有问题,建议到医院去看病。紧接着,小智开始病重,小便变黄、乏力、腹胀,在当地医院查出肝硬化、脾肿大、腹水。
爷爷张家顺慌了,忙唤回了儿子媳妇,将孩子送到武汉。
8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肝胆外科确诊,小智是先天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中晚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是做肝移植。但这也是最残酷的方法,因为全国约有30万人需做肝移植,而肝源稀少,最终仅有1000多人能获得捐赠,且绝大部分来自亲属捐赠。
这意味着,只有小智的亲人捐出自己的肝,才能救他一命。
爸爸、爷爷抢着捐肝救娃
“娃儿的病可以做肝移植,我是O型血,可以捐给他。”爸爸张传虎连忙给在枣阳的父母打电话,汇报这个“好消息”。没想到,他的计划遭到孩子爷爷张家顺的反对。
平时寡言少语的张家顺,在弄清楚“肝移植”概念后,第一句话是“用我的”。老人家哽咽着说,把娃儿从1岁抚育长大,感情很深,如今他在自己身边发病,心里非常难过。小智发病后一个月里,他吃不下、睡不香,瘦了15斤。
“你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用你的怎么行?”张传虎拒不接受。张家顺没多说,直接买火车票赶来武汉,和张传虎一起做配型,最终都配型成功。
直到移植手术前,这对父子还在“争夺”捐肝权。最终,因为手术、术后服药都需要大量费用,张传虎无奈“让步”:由爷爷给孙子捐肝,他作为家中壮劳力,今后挑起经济大梁。
爷爷半个肝救回孙子命
移植手术安排在9月14日。早晨7点,爷爷张家顺先进手术室,8点开始手术,切掉左半肝。在他打完麻醉药的同一时间,孙子小智也被推进手术室。等爷爷的半个肝脏精心处理完毕,就可替换掉小智体内的病变肝脏。
经过30多名医护人员的8小时精心协作,两台手术先后完成。3天后,小智转回隔离病房,肝功能逐渐恢复,爷爷的肝脏在他体内运转正常。
协和医院肝胆外科郑启昌教授介绍,这是中南地区首例隔代活体肝移植,也是本地区受体年龄最小的一例。儿童肝移植的风险在于恢复期,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但对小智来说,及早做手术,可避免病情加重、影响智力发育;对供体的需求更小、手术费用更少。
此外,虽是爷爷辈,张家顺今年实际上才59岁,基本可算中年人,平时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很健康,为肝移植提供了基础。
将来告诉娃儿“有个好爷爷”
昨日,爷爷张家顺穿着病号服,在护士的搀扶下去看小智。孩子躺在隔离病房的床上,脸颊还有些浮肿。张家顺欣慰地笑了:“娃儿以前吃得好、玩得好,谁也想不到,竟然会得这个病。如今把我的肝分给他,他的病好了,我也没有遗憾了。”
看到爷爷穿着病号服,小智很关心,爸爸张传虎告诉他,爷爷也生病了,同时做了手术。张传虎说,小智性格内向,生病后很担忧,对手术有点恐惧,因此家人商议决定,暂时隐瞒肝移植的详情。等将来小智长大后,再告诉他,体内有爷爷的半个肝,“你有个全世界最好的爷爷”。
该科万赤丹教授介绍,人体肝脏有代偿功能,捐出半个肝后,对张家顺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近3年不能做重体力活。为做手术,张家已借款十多万,加上小智术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这对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很重。今后,张传虎准备让妻子辞职在家照顾老小,自己继续努力工作,担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