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称,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对比此前国务院原则性通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时的表述,增加了“货币兑换自由”一项。
本次公布的方案包括五项主要任务和九项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负面清单管理、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等备受关注的议题均有体现,其中,一些在中关村、天津等地已经试点的内容在自贸区落地。
根据方案,自贸区内选择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在内的6个领域18个行业扩大开放。
在自贸区内,开放清单中的行业将暂停或取消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
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本届政府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为“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而目前一直受到诟病的是,对于服务业的管理模式仍未摆脱传统制造业的管理方式。因此,方案的一项重点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模式的革新。
其中,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被认为是此次自贸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方案称,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定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但9月27日当天公布的方案并未同时公布负面清单内容。
此外,行政管理体制中以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将在自贸区内转为备案制,并且管理权限有所下放。根据方案,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资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由上海市负责办理。
自贸区除了简化外商在华投资的行政审批流程以外,还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跳板。在自贸区方案中,对于境外投资管理也将以备案制为主,并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
而与投资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倍受关注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都将在试验区内进行先行先试,但前提是“风险可控”。
一直参与自贸区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曾撰文指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放“估计会采取正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这里有金融审慎监管的思路在”。
除了服务贸易、投资体制以及金融创新,自贸区还肩负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因此,在方案中,对货物贸易的便利化以及国际航运服务的提升也均有表述。
由于自贸区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自贸区内外的通联方式也倍受关注。方案中称,自贸区内企业原则上不受地域限制,可到区外再投资或开展业务,如有专项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仍应按照专项规定办理。
虽然上海方面一直强调,上海推进自贸区建设是“要改革,不要政策”。但方案中仍提及要“探索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这其中包括多项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政策,不过,此前传说的企业按15%缴纳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并未在方案中有所体现。
“自贸区总体方案是自贸区推行的原则性框架。具体工作如何推动,还要看自贸区内具体改革措施的实施细则。”一位国际贸易学者说。
据本报了解,上海方面将在近期公布自贸区内的管理办法以及对多项改革措施推行的实施细则。
而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自贸区“扩区”问题上,方案称,根据先行先试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实施政策范围,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