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新途径,积累新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有效推进试验区工作,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南都讯 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昨日公布。《方案》提出,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6大领域扩大开放,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最大亮点: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成为最大的亮点。《方案》提出,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方案》提出,要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方案》还提出,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而在总体目标中,《方案》更提出要在上海自贸区实现货币兑换自由。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对此表示,上海自贸区可能成为汇率市场化的试验田。他表示,相信自贸区这一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将成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引擎与平台。
外商投资:获准入前国民待遇
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方面,《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由上海市负责办理;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备案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逐步优化登记流程;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试验区内试点开展涉及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而在此之前,要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需要先通过审批。而全国人大上月已经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审批。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予外商投资的自由度和空间将更大,将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移。
政府管理:由重审批转为重监管
事实上,政府职能转移也是上海自贸区要探索的重要改革内容。《方案》提出,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要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
参与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过去政府把行政审批当做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打着这个旗号的审批手段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可以说,传统的审批制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拦路虎。”而在《方案》中,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这和目前国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是一致的。
[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六大领域]
金融服务 航运服务 商贸服务专业服务 文化服务 社会服务
[备忘]
上海自贸区试点历程
2009年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报告,报给了时任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
2010年11月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对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实地调研。
2013年3月末 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调研时明确表示,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建立一个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7月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8月17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8月3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
9月26日 上海市人大通过决定,在自贸区内暂时调整实施地方性法规。
9月2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
9月29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正式挂牌。
[专家解读]
以开放倒逼改革上海自贸区将成治国新思维试验田
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肩负着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专家分析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成为体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治国新思维的试验田。
自贸区改革措施被寄予厚望
上海自贸区主要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而这也是新一轮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李克强担任新一届政府总理以来,多次强调将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政府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李克强在达沃斯夏季论坛上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
事实上,本届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而要求自贸区的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无疑是对自贸区的改革措施寄予厚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曾表示,为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不是叫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因为上海建设自贸区要着眼于全国发展、着眼于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为下一步开放和下一步改革做很多实验。”
改革经验或将很快推广
参与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也认为,“上海建设自贸区必须着眼于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动。”王新奎表示,上海建设自贸区中,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终结审批制,建自贸区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因为现有体制中最难改革的就是审批制度。
王新奎说,自贸区毕竟是个新鲜事物,之所以在上海建立试验区,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积累信心,将来在全国推广。“从之前的改革实践看,上海率先实施的‘营改增’试点,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全国推广,没有很长的窗口期。”
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为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而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在自贸区暂停行政审批的授权为期三年,三年内实践证明可行的,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这也意味着,上海自贸区试验后可行的改革措施,将在三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采写:南都记者 辛省志
(除署名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