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他乡无亲无友的“外地人”已成为沿海城市灾害防御中的“短板”,而其中在建筑工地户外作业的临时农民工生存环境更加令人担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吴涛杨春雪詹奕嘉
湖北老汉袁安荣左脚上缠着厚厚的白纱布,躺在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走廊中临时架设的病床上,不断用布满老茧的手抹着满是皱纹的脸。脸上,是无声流下的泪水。另一只手里,拿着逝去的二弟留下的唯一遗物——一部黑色的手机。护士走过来,轻声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如果不是老家枣阳干旱让他的十亩玉米几乎绝收,生活遭遇困难,袁安荣不会拖着62岁的身躯来广东打工;如果没有台风“天兔”,袁安荣或许已跟二弟拿着工钱回家耕种小麦。然而,如今只剩下一部手机、一脸泪水和一腔悲伤。
9月22日晚,厦深高速铁路汕尾段一工地的临时宿舍在强台风“天兔”的急袭中倒塌,在房内避风的39名农民工瞬间全被埋压,如今已8死8伤,袁安荣正是受伤的幸存者之一。这场惨剧里,真的只有自然灾害么?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自然因素固然有,但建筑公司和主管部门在台风防御中考虑不周、防范不足等隐患更加值得关注。
据了解,在今年广东暴雨洪涝灾害中,死伤者多为临时外来工。身在他乡无亲无友的“外地人”已成为沿海城市灾害防御中的“短板”,而其中在建筑工地户外作业的临时农民工生存环境更加令人担忧。防灾不能满足于“一纸通知”的预警机制,而应未雨绸缪,对这一群体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培训、管理和保护措施。
避风者突遭灭顶之灾
9月22日晚的事故现场是厦深铁路公司架轨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中铁十一局的施工宿舍,该宿舍位于汕尾市城区东涌镇东石村区域。2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的“宿舍”如今仅剩下两半截残留的墙体,破碎的墙壁和玻璃铺满地上,残砖瓦砾之间散落着拖鞋、军绿色解放鞋、金威啤酒瓶、八宝粥易拉罐、陈旧的草席、仓促中未及带走的背包,以及不少用来当床板的三合板。
汕尾市常务副市长魏友庄告诉本刊记者,在22日晚8点左右,该宿舍被风吹毁,整座房子完全倒塌,当时房中共住有39人,房屋倒塌当场压死了6人,10人受伤。其余23名农民工已被转移安置。
10名伤员中,一人在当晚抢救无效死亡,另一人在24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在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因外伤严重、多器官衰竭死亡。
根据汕尾市政府初步调查,该宿舍是一村民2年前在荔枝园自建的民房,中铁十一局在1个月前租用为临时宿舍,距离厦深铁路汕尾段施工地约200米。
“这些工人多数来自湖北枣阳,刚到汕尾段建设工地不久。”24日,中铁十一局工会主席彭新文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说,因为厦深铁路10月1日将联调联试,轨道必须在此之前铺完,工期紧张,施工压力大,施工单位临时增调了一些外省务工人员在工地上工作,整个厦深铁路粤东路段有1000多人。
受伤的袁安荣就是其中的一个“临时工人”。“那间宿舍床都是用砖头垒的,上面放了一层薄木板,几十张床沿着四面墙摆放,中间还有两排,像个‘目’字。”袁安荣回忆说:“晚上8点左右,轰隆一声,一眨眼的工夫,门也倒了,墙也倒了,好多人就这样被墙压住了。我的腿也被砖头压住,我拔出来赶紧跑。”
虽然十多米外另一间宿舍的工人们听到声响后冒着风雨前来施救,消防官兵也很快赶到了现场搬开倒塌的墙体,但依然有6名被埋压工人在现场就停止了呼吸。袁安荣说,被压死的工人大多在40至60岁之间,只有两个三四十岁的“小年轻”。
预计的工期是半个月。“原本后天干完活了,我们准备拿了钱就回家去种麦子,但没想到出事了,老二一下子就没了。”袁安荣带着哭腔说。
同在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腰椎受伤的王华中说:“算是命大,逃出来了。”
安全努力仍然不足
这场悲剧,仅仅是一场天灾么?
“天兔”带来的狂风暴雨破坏力巨大。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说,“天兔”是40年来登陆粤东最强、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汕尾最强、今年登陆我国最强的热带气旋,“大风威力极强、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从9月22日16时起,10级大风开始袭击汕尾,14级以上大风持续2个多小时,沿海普遍出现10到15米的巨浪。“天兔”登陆时,正在海边324国道上疾驰的本刊记者遭遇狂风暴雨,车辆颠簸难行,只能在国道旁边的一家加油站内躲避了将近两个小时。
当地相关部门也做了相应的预警和应急工作。魏友庄告诉记者,9月20日汕尾市铁路办就已提前通知厦深铁路汕尾段施工队伍要做好防御措施。彭新文说,21日上午,厦深铁路所有工人撤离施工现场,施工器械集中封存。为了保护工人,厦深铁路还作出了两个规定:一是将工人集中在一起,不许离开住所,二是要求工人不要睡觉、提高警惕。
然而,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做法中仍然存在隐患。据了解,宿舍坍塌遭到埋压的工人多数来自湖北枣阳,刚到中铁十一局汕尾段建设工地不久。这些来自内陆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台风及其危害的认识较少,而他们所居住和避风的地方也难说“安全”。发生事故的宿舍十分单薄简易,是一栋一层的土砖单墙体建筑,没有混凝土主架,全部是由土砖砌成,外层涂抹了一层水泥,房梁架子由直径约10厘米的中空钢管和铝合金金属条构成。
记者注意到,居住在离倒塌宿舍十多米远的另一栋房子内的工人们安然无恙,这栋两层小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坚固。住在楼中的一名湖北枣阳籍农民工说,他们的楼中住了十几名农民工,“我们才来十几天,听说很快就可以完工了,没想就出事了。在老家没见过台风,没想到这风会这么厉害。”
9月24日,记者在医院采访时遇见了到医院看望受伤农民工的房东张纯。张纯说,出事的房屋原本是用来当养鸡场的临时工房,9月7日租给了中铁十一局,由于原本不是做住房用,房屋相对简易,没有用钢筋混凝土做主架,房顶也是用铁皮盖的。
“22日台风来临前几个小时,因为担心台风把屋顶刮走,我曾向中铁十一局建议将工人转移到另一栋较为坚固的楼房中,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及时转移。等台风来了,就来不及转移了。”张纯说。
“外来临时工”成防灾短板
早在9月21日,广东省防总在部署防御台风时强调要做好5项工作,第一就是要求各地要落实在建基建工程、临时工棚、简易和危旧厂房、空中构筑物、户外广告牌、园林树木等的安全防范措施。但是,在“天兔”正面袭击的汕尾市、在国家重要东西交通线厦深高铁的工地上,39名农民工却仍挤在简易而缺乏自保能力的铁皮房中。
魏友庄坦承,当地政府在面对这一新情况上确实存在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这次死亡的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与政府在防御工作中没有注意到外地人的特殊性、考虑不周有关。当地人土生土长,长期应对台风,有经验且当地资源丰富,可以投亲靠友,防避能力强,但外地人差远了,可我们没有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彭新文说,公司已经通知死亡和受伤的工人家属,23日晚上已有3人到了汕尾,未来估计会有30人到来。公司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给工人赔偿。
本刊记者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外来临时工”因自然灾害和防范不周死伤并不是汕尾的个案,广东多地都存在类似情况。今年5月中旬,广东遭遇暴雨灾害,造成31人死亡,11人失踪。广东省防总分析伤亡人员后发现,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中林场、矿场、养殖场等私营业主雇用的临时外来工多达23人,占死亡(失踪)总人数的54%。
广东省防总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显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部分村镇对私营业主雇用的外来工缺乏安全监管,对外来工管理的责任主体尚不明确。同时,外来工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对周边情况不熟悉,居住的临时工棚结构简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2日晚事故发生后,管理出事工人的厦深铁路项目部支部书记已被公安机关控制,但追责和反思不能因此结束。
受访基层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认为,未来的灾害防御中应重点关注“外来临时工”,并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和管护措施。而在这些“外地人”中,长期在建筑工地户外作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则是防御“短板中的短板”。
“建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生活环境差,基本都是住在临时板房、工棚里。能够租住民用房,中铁十一局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已算是相对好的。”广东省江门市建筑业协会技术部主任李秀成说,即使如此,汕尾这批出事的工人也是39个人挤在11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铁皮房里,砖头上铺一块三合板加一张草席就是床,在高温的广东夏秋两季白天温度能高达40度,堪比蒸笼,遇到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更无安全可言。
李秀成说,我国许多地区正处于城镇化的时代大潮中,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工人住在临时工棚里、过着艰苦生活,遇到天灾的抵御意识不足、防护能力较差。作为工人的“靠山”,企业需要用心去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安全环境,主管部门更应心系民苦,为确保“外来临时工”的安全和生存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确保他们在天灾面前得到及时的通知、培训、转移和保护,躲进真正的“避风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