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2005年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这不仅仅意味着这个与共和国几近同龄的圣地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是一种政治象征意义的取消”
自从新中国建立,八宝山这个地名就覆盖着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这片安葬着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山林墓地,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特殊符号。然而据4月2日《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市已开始重新规划八宝山革命公墓,计划将其建成中国首座国家公墓。也就是说,它的名称将由“革命”变更为“国家”。
“这不仅仅意味着这个与共和国几近同龄的圣地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是一种政治象征意义的取消。”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向本刊如此评价。
中共中央党校资深党建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的评价是,“一系列的信息告诉我们,八宝山已不再是党内论资排辈的资本,官方政治表态的场所,亦是民间国家利益的诉求。因此,这一变革不仅仅是从革命到国家这个称谓的宽泛化,更意味着这个曾经革命者的安息之所,开始走向代表民族精神、国家利益的圣地。”
国家公墓的精神内涵
什么是国家公墓?
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政策室黄峭泉主任向本刊介绍,所谓国家公墓,是指专门埋葬那些为国家做出特别贡献者的墓地。我国虽然一直没有设立国家公墓,但实际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地位已经和国家公墓的地位相当。
然而,国家公墓的概念不光是规格地位上的,它的精神内涵与从前人们所认识的革命公墓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一般中国人关于国家公墓有限的一些认识,差不多皆来自于几部好莱坞大片。看过《珍珠港》的人们,也许还清晰地记得,片头开始于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白色十字架墓碑。
那里就是世界最著名的国家公墓:美国阿灵顿公墓,那里安葬着28万多名为国家做出特别贡献的军人。
其中,有约翰·肯尼迪总统、巴顿将军、“哥伦比亚”遇难宇航员,在一战和二战等战争中阵亡的战士。虽然他们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军衔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走进这块墓地后每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包括墓碑的大小基本都是一样的。像巴顿将军这样赫赫有名的二战名将,同样享受一块小小的墓碑,同样按照正常的排列顺序编号,他的上一个号码就是一位普通的士兵。惟一不同的是,由于他名声显赫,前来拜祭和瞻仰的人很多,墓地管理人员把他的位置重新安放在一个方便人们拜见的地方。
据悉,这样的墓地在美国有120处,安息着200多万军人的灵魂。
万建中教授对国家公墓的理解是:从“革命”到“国家”概念转变,核心在于取消这里的等级。平等意识才是一个国家公墓最被外人看重的所在。一个越战无名士兵可以和总统并排葬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为国家荣誉做出贡献的。
而八宝山革命公墓,从它几十年的历程看来,与这一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八宝山身世
从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再向西走大约十几公里,朝北的那座山就是八宝山。
这里曾经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种矿产而得名八宝山。这里古树参天、幽静典雅,在成为革命公墓以前,曾经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送终的一处世外桃源,建有一座“褒忠护国寺”。当时,北京人都叫它太监庙。
1946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忠烈祠,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官兵,包括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将领安葬与此。
1949年12月,据何虎生编著的《八宝山纪事》记载,新中国刚刚成立两个月,周恩来总理指示,在北京建个革命公墓,给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一块安静的栖身之地。1950年4月,北京市政府报请政务院批准修建北京市革命公墓,位于八宝山南麓,占地150亩。原住在八宝山的太监、道士先后被迁出。
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公墓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1950年,任弼时成为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位中共高级领导人。
自此,八宝山作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直至成为我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
1970年,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改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4年公墓被北京市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许多今天北京的中年人仍清楚记得当时每年清明节去祭扫八宝山接受革命教育的童年往事。
“事实上,八宝山已经成为中共党史的一个缩影,无形中见证了诸多变迁。”中共中央党校资深党建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向本刊讲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几个历史时期,大致经历的数次风波。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革命公墓里埋葬的只是革命烈士,但到了后来便逐渐分开了等级。
50年代末,我国实行火葬,革命公墓在原褒忠护国寺第一、二进大殿及配殿的基础上改建成骨灰堂。骨灰堂分为十一室,第一室安放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骨灰。以此而下,逐渐产生了档次等级。一些低级别干部只能享受将骨灰盒砌入墙内,这一度在干部内部被戏称为“上墙”。
到了文革时期,中共党内这种身后论资排辈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以至于周总理晚年曾强烈指责,“八宝山上不要搞论资排辈。”周恩来身后不留骨灰,才使这种现象稍做和缓。
70年代末,文革结束,许多在文革中曾遭受不白之冤的共产党员需要重新得到政治地位、名誉的认可,八宝山再度成为一些干部追逐政治资历的目标。邓小平为此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之后,康生在死后被开除出党籍,骨灰被勒令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革命公墓建成至今惟一遭驱逐的对象。
1992年,中央做出决定:革命公墓骨灰堂寄存骨灰的范围调整为司局(师)级以上干部。
“邓小平同志去世之后,八宝山逐渐在干部心中淡化了许多。”叶笃初说,他认为这已是一个必然的进步。
万建中教授向本刊介绍,“从革命公墓到国家公墓的过渡是大势所趋,也是见证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坐标。”万作为国内知名的民间殡葬研究专家,他认为人死之后仍坚持等级观念不应再延续下去。
新国家公墓的门槛
据来自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消息称,八宝山国家公墓的建设,将立足革命公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借鉴国内外公墓建设的先进经验,建成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的独特窗口。
据悉,公墓将扩大现有规模,在公墓北侧扩征260多亩山地。按管理处的想法,国家公墓应该有它的硬件标准:比如它应该拥有自己的雕塑,自己的绿地比例、自己的仪仗队伍等。“我们力求把革命公墓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公墓,让它真正成为首都乃至我们国家殡葬业的一张名片。”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政策室主任黄峭泉说。
谈到将来进入新国家公墓的门槛,公墓管理处表示,原有的标准(除革命烈士外,干部应在司局、师级以上)可能会随着国际标准放宽。他们不肯透露除了征地外,这次变革还将会包括其他哪些具体措施。
实际上,主导这一系列变革的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面对媒体采访表现低调。他们说,管理处早就组织过分别来自党史、民俗、礼仪等研究领域的各方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但他们不肯透露具体内容。另据《法制晚报》报道,关于将八宝山公墓建设成国家公墓的计划,北京市已基本与民政部达成共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王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