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革就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朱旭东
14个处室整合成5个“大处室”、局长率先放权分权、内外部联动打通肠梗阻……2012年以来,江苏省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行“大处室制”改革,不仅顺应了整合资源、转变作风的改革潮流,也切实提升了惠民服务的效能。
“过去我们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要与市局的专家、人才、专技、社保等多个处室对接,最起码要向市局3位以上分管领导汇报,还迟迟难见成效。现在一个大就业人才处长就可以全部搞定。”宿迁市绿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利敏说,“以往即使他们来企业帮扶,也是多批次多拨人马,企业不得不反复接待。现在‘大处室制’基本消除了这些负面效应,提供给我们的却是更优的服务。”
宿迁人社局原设14个处室,只有36个行政编制、8个事业单位,却承担着550万人口大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繁重工作。局机关有的处室仅有1人,上要对接省厅多个处室,中要承接市委市政府所有机关处室,下要对接三县七区的指导协调任务。
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涉及人事人才、劳动保障等内容的工作量又呈几何级数增长。“不改革就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莉说。
“大处室制”整合资源
2012年8月,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始实施“大处室制”改革。首先是整合资源,建立统筹领导机制。依据三定方案,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将14个处室按“理顺关系、减少混岗、提高效能”原则,整合成“综合处、就业人才处、社会保险处、人事管理处、劳动维权处”五大处室,配备统筹处长,由局各分管局长兼任,突出分管领导负责制和条线统筹制。
其次,简政放权,建立高效办事机制。局长率先放权、分权,将本来相对集中的权力分配给各分管局长,甚至把一些局部工作的“签字权”、“拍板权”,也都分散给班子其他成员。例如涉及人事的公务员处和人事处,往往都是局长分管,现在则由人事管理处统筹处长分管。“我的主要精力,就是管方向、管队伍,使局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张莉说。
第三,疏通理顺内外关系,建立联动机制。各大处室与相关联的直属事业单位整合成“大综合、大就业、大人才、大维权”等几条主线,局领导班子成员各抓一条业务线,逐步建立起协调运转的内外联动工作机制。如在去年下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全市共有412个考场、12320人参考,仅靠原来专司此职的公务员处、考试中心的6位工作人员,根本无法胜任。人事管理统筹处处长、副局长张成海不仅调集大处室系统的20个工作人员,还依靠局长赋予他调集全局力量的权力,出色完成了这次任务。
张莉说,机构重叠设置、职责交叉时,往往有权力的事出现交叉、每个处室都想管;无权力的事出现空白、每个处室都不想管。现在的每个大处室,分管的都是局部的全面工作,一条线管到底,不仅把领导班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处室主动协调配合的氛围也增强了。
腾出手来“攻”难题
“放权”的效果是明显的。如在职称评定、申报事务中,实行“中级职称”评定放给县(区)人社部门;初级职称申报评定全部放到人才服务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硬性条件、固定标准对号入座,直接受理、审核认定;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引进高层人才的后续服务工作,也全部放到人才服务窗口完成。高级职称申报受理后,再由专家按标准条件考核、评定。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机关的办事效率,原来初级职称申报评定一年只能完成一次,现在一年两次,有效缓解了以往初级职称评定积压欠账太多的矛盾,也有效消除了长期以来行政机关对微观事务干预过多、管得过细的弊端。
宿迁市人社局的改革是在市级机关独立进行的,但其效应已开始辐射到县(区)。宿迁市沭阳县人社局党委书记夏炳文说:“现在市局改革带来的高效率让人不得不服,过去向市局申报一项工作,各交叉处室仅传文件就得半个月,现在你无论报到哪个对口大处室,当天就办结了。”因此,该县人社局已开始效仿,推行集中办公、一个窗口办结等改革措施。
宿迁市泗阳县人社局副局长王恒清介绍,泗阳开发区也试行创建了一个类似“大处室”的“全能办事处”,凡涉及开发区人社工作的各项事务,无须跑县城,就在家门口的办事处打包完成、一次办结。
权力下放了、机构调整了,局长开始更多地关注解决省市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基层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
比如市属航运、汽运企业的1200多名退休职工,因退休待遇问题多次上访,6年间未得到解决。2012年9月,改革后的宿迁人社局抓紧协调关系,周密测算方案,终于在2012年底前,使这些职工享受到了应有的养老待遇,化解了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