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0月21日电(记者熊俊)日前,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建议称,北京虽然是全国人民的,但外来人口想要“进京落户”,可以先考试,把文化程度、法律知识、工作能力等统统测一遍,合格了才能获得“北京户口”。此言一出,网络热议不断,“北京户口”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对于“落户考试”建议,网民更多以戏谑的口吻进行评论:有网民抨击该教授的“落户北京应考试”雷人,其根本还是一种歧视言论;也有网民戏称,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北京户口也应考,考不过要“退”户口,腾出地方给“高素质”的人;更有网民杜撰了“北京落户考试”试卷,并呼吁教授给划一下重点。
不难看出,网民的戏谑仅仅是一种对现实情况的无奈调侃。近年来,“北京户口”问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社会热点,引发公众讨论。其实,以“分数”或“成绩”作为入户条件并非首创,国内部分户口紧俏的一二线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评分”作为落户标准的规定。相对来说,“考试入户”是现阶段看似较为公平的办法,但究其建议中涉及的考试内容来看,确也有排他性,农民工等困难群体在争取户口的过程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笔者认为,“北京户口考试论”被广泛关注,不仅表明公众对附加在一纸户口上的诸多“特权”感到无奈,更表明整个社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期待。当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将诸多“特权”与户口剥离不能一簇而就,因改得太快、太狠而产生新问题得不偿失,但改革不能因此而放缓或停滞,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智慧共同研究,制定出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的政策措施。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目前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淡化户籍、推动公共服务普及”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然而,面对公众对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将改革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将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普及到更大的范围,这不仅是政府对公民的责任,也是对其改革决心和执政能力的考验。
作者:熊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