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0月26日北京电(赵竹青)前不久,“张曙光2300万元贿选院士”一案已经惊掉了不少网友的眼镜。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又披露两期科研经费腐败的“恶性事件”。不得不承认,科研经费已经成了一些科研人员的“灰色收入”。
科研经费真的已经成了唐僧肉?人人分之而后快吗?
甚至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在困惑:“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任务,也一直在努力解决。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大家还不满意呢?”
财政科技资金去向何处?
201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5600.1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5%。
国家财政科技资金主要支持三大类公共科技活动:一是国家重大专项。这部分经费使用建立了滚动预算和持续投入管理机制;第二类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为代表,针对重点和前沿领域提供经费支持;第三类就是基础研究。以“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为代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分别查阅了这三类科技计划的政策文件,均出台了单独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其中,重大专项的费用监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引入财务审计,但对于经费的公开、公示情况并未提及。记者同时注意到,上海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配套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重大专项资金配套实行信息统筹管理制度,配套立项、中期执行和验收等信息按照规定在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布。”而北京市暂无类似规定。
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亦设有相应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组织实施部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但该制度仅针对预算作出规定,对于实际发生的费用方面,并未做出公开公示的要求。
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经费的使用未提及必须公开或要求公示。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中,对于涉及经费的以下内容要求公开:基金委年度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基金资助经费的拨付情况及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资助项目名称、资助经费数额。
973计划中,对于“人员费”做了特别的规定,要求“项目执行人本人的劳务费支付标准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经核准后执行。其他研究人员的选用由项目执行人公开招聘。聘用人员劳务费用的支付标准也必须在招聘词中公开,并不得突破人员费用预算总额。”另外,亦有与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类似的,需将预算列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进行公示的要求。
经费使用如何避免“千元买鸡蛋”?
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多年来一直实行“预算”+“验收”的做法。对于验收的部分,万钢透露,从2011年起,科技部就对所有“973”、“863”、支撑计划结题项目开展财务审计和验收,覆盖率达到100%。
对于预算部分的管理,经过多年的经费管理改革,科技部官网已经开通了网上申报系统,设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并有相应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比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要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非保密信息要“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而对于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上做的还远远不够。众多科研人员一致呼吁,仅有财务角度的规范化审计还不够,经费使用情况应当公开公示,透明化,甚至要让同行来评议,看其产出是否对得起相应的投入。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中祥曾表示,“应该让"科技大亨"们公开一下他们的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不要花一千元钱,买了一只普通的鸡蛋(只值块把钱)。”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尔昕悦博士建议,考虑到外界永远也监控不了科研的内容,所以如果真想让学术界风气为之一振,突破口应是规范科研的形式而非简单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他所指的规范形式主要是指过程公开,如公开所有科研经费的支出细则。“比如你请同行吃饭,没关系,是每个人一百二百意思意思,还是大吃大喝。”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说,“有些事情真的是简单到不需要什么脑子就可以做到,比如财产公开,比如收入和支出的严格监控。”他认为当前的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的状态“非不能为,乃不愿为也”。
事实上,科技部已经从信息公开透明这一条着手,实施改革。“今年年底,科技部将建立一个透明的、各部门通用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万钢说,“每年大家可以在网上按照自己的专业、自己所在单位查到,各个部门立了什么项目,支持了什么东西。”
“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做到公开透明。”万钢提出自己的设想。同时,他也表示,从预算到实际使用中的变化,科技部会加强经费的巡视,建章立制。
另外,对于经费是否真正花在了“刀刃上”的问题,万钢透露,我国也正在推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让同行来评价。
要“打击嫖娼”首先不能“逼良为娼”
但也有科研人员提出,有些违规行为往往并不是科研人员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僵化不合理的体制“逼良为娼”。在支持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的同时,将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还给科研人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指出,当前科研经费使用乱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科研人员工资太低。“不解决工资低的问题,监督再严格也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他建议,应当首先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收入,再加强事后监管。
“投入是看不见的,而产出是可见的。”聂辉华说,由于不允许科研经费比例的调整,导致这种挪用。他建议管理部门将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力还给科研人员,然后管理部门重点监督科研产出,而不是科研投入。
例如,被科研人员最多提及的“人头费”问题,我国的规定这部分费用只能占整体经费支出的10%~15%。然而实际情况是,招聘研究生、博士后等人力成本的实际支出要远远高于这一比例,以至于不得不“挪用”其他经费如耗材等费用来填补人员开支的空缺。
而国外对于科研经费的开支更为严苛,但也相对更为合理。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聂辉华建议,不妨效仿国外,针对科研经费来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比如外国有一门“科学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
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副教授李宁表示,中国的经费管理制度应该从顶层设计,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科学合理地制定新的管理规定。“而不是用不合理的制度来逼良为娼,迫使科研工作者出现大面积做账的现象。”
聂辉华甚至提出自己认为的“最优方案”:让科研人员自己决定经费使用比例,管理部门只监督产出效果。
看来,科研经费如何合理使用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要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科研经费体制,既要有研究成果,有产出,又能让纳税人“安心”,让科研人员“满意”,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