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与真假美国总统
想让尼克松为“水门事件”公开道歉的福斯特,发现自己陷入了尼克松关于其从政贡献滔滔不绝的讲述中。不过,当尼克松的内心防线最终被攻破时,他的眼神变得迷离,语调变得含糊,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变成了一个孤独、无法面对过去的可怜老人。
《环球》杂志记者/宿亮
好莱坞银幕上的美国总统,不少都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比如,那部经典的《空军一号》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美国总统化身“反恐精英”,在总统专机上只身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像一个现代版的欧洲骑士,拯救了被控制的军政要员和随行家属。
虽然不少影评人都表示如此“艺高人胆大”的形象非常不切实际,但类似的虚构出来的“开挂模式”,还是迎合了不少美国观众。不过,也有一些影片,走的是不同的路线,它们塑造出来的美国总统,或真或假,也都成了美国社会对政治和历史的一种认知。
美国队长式的总统和接地气的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动漫界出现了比肩超人、蝙蝠侠的新英雄。他是一个瘦弱的邻家大男孩,希望上战场与纳粹作战,但没能通过体检。心有不甘的男孩加入了美军的秘密试验,接受了超人士兵血清注射,随后摇身变成四肢发达、大脑超群的战斗英雄,带领美军击败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一个个大魔头。
这个英雄就是手握盾牌的美国队长。不少人认为,与超人相比,美国队长是普通人的一员,代表了平民亦是英雄的美国精神。在漫画杂志《终极世界》中,民众将美国队长选为总统,被问到会不会搬进白宫时,美国队长大义凛然地说:“美国就是我的白宫!”
在好莱坞大银幕上,美国队长式的总统不仅出现在《空军一号》中,喜剧电影《冒牌总统》中那位“假总统”的经历更加贴近漫画中的美国队长——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变成了万民拥戴的大英雄。
这部电影中,美国总统与秘书通奸,突然中风。白宫幕僚长鲍勃·亚历山大为了实现“垂帘听政”,让长相酷似总统的戴维·柯维(凯文·克莱恩饰)冒充总统。不过,幕僚长没想到,柯维迅速“入戏”,提出一项促进就业的方案,同时修订联邦预算,受到民众的拥戴。
幕僚长恼羞成怒,不惜揭露真总统腐败细节,逼柯维下台。为了让副总统顺利接任,避免“大反派”夺权,柯维在国会上演了一出假中风。一通折腾之后,柯维收获了朋友、爱情,并开启了自己真正的政治生涯。
一些影评人分析,类似柯维那样办事实实在在、遵守规矩、心系民众的人,着实难以在美国现行选举体制中战胜职业政客,但要说起治国安邦,柯维才是真正的“美国队长”。
如果说美国队长式的总统太过“高大全”,那么下面这位总统就显得很接地气了。
电影《白宫夜未眠》中,美国总统安德鲁·薛柏德是一名鳏夫,爱上了为环保事业进行游说的一位美女。新选举在即,美女主张的环保法案与总统提出的法案形成了竞争关系,总统陷入了两难;另一方面,政敌纷纷攻击总统的个人生活。不过,这位总统最终不仅坚持了原则,回击了政敌,还抱得美人入驻白宫。
电影体现了民众对总统的要求:得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担当,爱生活,不能是程式化包装出来的产品。
令人失望的总统
好莱坞电影不只塑造好总统,那些现实中令民众失望的总统及其团队,也被改头换面搬上了大银幕。
在电影《风起云涌》中,好莱坞影星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了一名风流倜傥的美国总统竞选人,他的助手是一名协助政客选举的职业竞选顾问。后者满怀理想地加入特拉沃尔塔的竞选团队,但在不断应对竞选人性丑闻、逃避兵役等负面消息的过程中,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
电影1998年上映,明眼人随即附上“脚注”——电影中的总统就是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竞选顾问的原型正是他的总统竞选团队领导人乔治·斯特凡洛普洛斯。当时,克林顿深陷“拉链门”,不少美国民众对他感到失望。于是,好莱坞便借这部电影把民众的情绪释放出来。
与之类似,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摇尾狗》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这部电影中,媒体在总统选举前两周曝料,谋求连任的总统曾在白宫会见皮条客。总统竞选团队对消息真假不感兴趣,唯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淡化这一事件,以挽回民众支持率,在电影制作人的帮助下,总统竞选团队还捏造出各种假消息蒙骗选民。
不少分析师认为,这部电影间接讽刺了小布什不顾民众反对,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还原历史上的总统
除了虚构的美国总统,好莱坞电影也尝试从多个角度讲述真实的美国总统,并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类似的影片包括《刺杀肯尼迪》《尼克松》《林肯》等。
2008年,一部名为《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影片引起了关注。在这部电影中,由弗兰克·兰格拉饰演的老年尼克松接受了脱口秀主持人福斯特的专访。想让尼克松为“水门事件”公开道歉的福斯特,发现自己陷入了尼克松关于其从政贡献滔滔不绝的讲述中。不过,当尼克松的内心防线最终被攻破时,他的眼神变得迷离,语调变得含糊,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变成了一个孤独、无法面对过去的可怜老人。
有人认为,《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探寻前总统的心路历程,是近些年美国电影界反思政治人物的佳作。在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早期,对总统歌功颂德的作品颇多,自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奇爱博士》开始,政治电影变得更具讽刺和批判特点,而那些试图还原、反思政治和历史的电影,则在这两种趋势中间体现了独特的魅力。
2000年上映的电影《惊爆13天》也是一部反思电影。片中,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美苏战争一触即发之时,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与时任司法部长的弟弟罗伯特就是否启动强硬军事选项进行权衡,过程十分纠结。
这部电影引发了思索,不少影评人和观众看罢评价:一方面,肯尼迪避免了美苏直接冲突,这是其政治功绩和遗产;另一方面,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由肯尼迪制造的,他是不是应当承担责任?
其实,这些电影未必能非常真实地体现美国最高领导人的思维方式,但作为一种解读,它们仍满足了一些观众的需要。
来源:2013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