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哈佛大学在edX平台(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上发布了一门“中国课”视频。课程由哈佛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和哈佛历史系及商学院讲座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主讲。
课程视频中,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唱起了用《两只老虎》曲子改编的“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此歌一出,萌翻众多观众。也有网友指出三国六朝缺席,于是自编《一闪一闪亮晶晶》版朝代歌:“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朝代的意味
在课程中,包弼德与柯伟林从时间(朝代)、空间(地域、自然人文地理、气候)和身份(民族、书写语言)等基本维度上对中国进行概述。在介绍朝代时,包弼德提到,他经常教学生们唱一首歌,用以帮助学生记住主要的朝代,于是,两位教授一起唱起了这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中国朝代歌”。
包弼德说:“这些朝代名我们并未确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们有着某些含义,被用来指代某种特性。”在包弼德和柯伟林看来,中国朝代的命名显然与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是不一样的,“直到蒙古人统治时期(Until the Mongols),中国的朝代名实际上仍是地名,不同于统治家族的形式。事实上,它从来不是—即使是一些更为意识形态化的、优质的朝代名,如元、明、清—也不是统治家族的姓氏。比如说明朝其实是朱家的天下。汉朝则是刘家的天下。这有点奇怪,因为你会觉得一个掌控了大部分政府权力的家族无论如何会想要自己的姓氏与王朝有关,但事实上却没有。”
身份的辨析
在介绍中国的历史时,两位教授还使用了“身份”和“民族”的概念。包弼德说:“许多人都认为,民族是一个现代术语,是联系国家与公民概念的纽带。唯有在种族上相近的人群,才可以构建一个国家。这样的理解,适用于中国吗?”
中国在很早就有“中国”与“夷狄”二分的观念,解放初期则区分出汉族与少数民族,那是因为“政府希望遵循苏联模式,将少数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当时的事业成就之一。斯大林在苏联就这样做了,毛泽东相信中国也有这样的需要”。
包弼德提到,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同事,托马斯·穆兰尼(Tom Mullaney)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里,已把这项调查做得十分优秀了。当时统计了56个民族,到今天也还是56个。那时,有一些民族志学者和社会学家正在云南省理清这些数据。而当地的少数民族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那么,成为少数民族,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哪怕到今天,有人也会这样子问。”包弼德说,“如果是我们回溯一下太平天国,19世纪的客家人,那时的他们,正是作为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汉人’的对立面。汉人称呼自己为‘本地人’。本地人与客家人的对抗,那是不同种族划分的一个方式。”而在如今,民族与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被趋同。
在“哈佛中国课”的页面上,给出了哈佛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现代中国展现出双重景象:一个渴望通过经济发展和基础投资成为世界领导的社会。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官僚国家,在文化、经济、政治上拥有很多传统。中国当代的社会和形态带有中国历史经验的不可磨灭的烙印,无论是哲学、信仰模式,还是社会政治的思想和时间。理解21世纪的中国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明是分不开的。”
课程定位于通识教育,难度不高,只要注册edX平台就可以观摩课程视频。截至10月31日开课前,该课程注册人数达26904人。根据哈佛中国课的时间表,11月7日,两位教授将进行第二讲“对象与文本:最初的故事”。整个“中国课”分9部分,共53个课时。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整个课程将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