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雷)日前,甘肃张掖市出台转基因种子“禁令”,该市成为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明令禁止转基因种子的地级市。这无疑将现在愈演愈烈的转基因安全之争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作为一个制种大市,张掖市历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转基因种子的身影。当地多名制种企业的负责人和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禁令”对它们毫无影响。
张掖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的话耐人寻味:“张掖是一个农产品的品牌,我们要把它‘宣传’出去。”
轩然大波
34字转基因禁令 引全国关注
2013年10月25日,甘肃省张掖市出台了一则《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表示,将“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
记者发现,在这份长达3900多字的《意见》书中,对于转基因的表述只有上面的34个字,其它篇幅大部分在讲述绿色农业宣传,以及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建设、推广、营销等方面。
但短短的34个字,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昨天,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首次对张掖“禁令”做出回应。他表示,“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特色品牌,前景非常广阔,但道路曲折、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做好应对各种非议、顶住各方压力,以‘恶举办善事’的思想准备”。
他同时也承认,“因《意见》中涉及到了转基因种子,现在看来困难要比我们想象的大”。
市委书记:无力辨别 只能禁止
在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然而在宣传部官员提供的一份座谈会记录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陈克恭在会议中表示:“此事(转基因种子)重大,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也承担不起任何风险,因为我们是农产品生产大市。我们不提食品,只提种子的事情,这种底线是有理性的底线,这种兜底的措施是一种经过权衡之后的措施。”
在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看来,《意见》是张掖在面对转基因问题时,不得不采取的保护措施。
他在会议上说:“我们没有力量和资质来辨别转基因食品的功与过,在没有充分把握有害还是无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禁止的措施。”
多方采访
张掖种子稽查站 无力检测转基因
既然张掖已经对转基因种子发出了“禁令”,那么张掖的下一步会不会对全市的玉米种子进行清查,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昨天下午,记者从张掖市种子管理稽查站了解到,对于种子,张掖每年都要进行四次大规模的清查。然而种子是否为转基因却并不在清查范围之内。
一位种子稽查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目前,稽查站只能对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和芽率进行检测。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能力检测出是否为转基因种子。”
稽查站站长张东昱表示,“虽然无力检测,但现在全市生产的400多种玉米种子全部是经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产品。”
张站长还告诉记者:“目前,张掖制种产业管理非常严格,杂交玉米种子的培育技术比较成熟,基层的熟练工人也比较多。张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种子产业至今,从未出现过转基因的种子。”
制种企业 称受“禁令”影响不大
张掖市汇聚了全国大大小小将近70家制种企业,包括美国先锋、美国孟山都、法国马格兰等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种业巨头的分公司,每年的总产值达到37.4亿元。
张掖关于转基因种子的禁令是否会对该地的制种产业产生影响?昨天下午,记者专门走访了两家当地的制种企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禁令”对于企业影响不大。
中地种业在张掖属于规模中下的一家制种企业,主要负责“代繁”一些常见的玉米品种。负责人丁先生告诉记者,“厂里生产的玉米种均由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系非转基因产品。目前种子加工已到尾声,禁令对厂子生产影响不大。”
在另一家名为鸿泰的种业公司,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厂生产的都是杂交品种,跟转基因无关。“今年厂子一共生产了2万亩共计900多万公斤的玉米种子。基本上已经销售完毕。”企业负责人范先生告诉记者。
美国孟山都合资公司:卖的不是转基因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是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垄断巨头,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重要作物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占据70%至100%的份额。全世界超过90%的转基因种子,都使用它的专利。
上午,记者致电美国孟山都与中种集团位于张掖的合资公司“中种迪卡”公司,公司负责人表示,其生产玉米品种均通过正规渠道,并且已报批张掖市种子管理稽查站。
记者随后从稽查站核实,该公司生产的玉米品种仅为“迪卡516”,是经过国家审定的非转基因品种。
记者发现
面对媒体 张掖态度“双重”
张掖的“禁令”一出,各种各样的评论扑面而来,赞誉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在少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罗云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责张掖,“该行为完全不科学,当地政府官员应该被撤职”。
在这种压力下,张掖市面对媒体的态度是“双重”的。在张掖市委宣传部,记者看到了一份正准备下发的文件。该文件称,禁止任何工作人员以官方身份对《意见》发表看法。但鼓励以个人和非正式的身份表明态度,宣传张掖绿色有机农业。
当地官员:张掖是农产品品牌 要“宣传”出去
记者从张掖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张掖市有耕地面积387.5万亩,其中用来生产玉米种子的耕地达100多万亩,占四分之一以上。去年,张掖的玉米种子种植面积达102.53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3.5%;产量4.61亿公斤,占全国40%以上。
记者还注意到,玉米制种也是张掖市的重要经济产业。2012年,张掖市玉米制种总产值超过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
张掖的玉米种子,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该市素有“金张掖”之称,是不折不扣的制种大市。
张掖种子管理稽查站的站长张东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掖”的品牌也在工商部门注册成商标,所有在张掖生产的玉米种子都可以使用这种统一的“标识”。
在采访中,张掖市委宣传办公室沈主任向记者透露,在《意见》发布后,市委书记陈克恭就召集宣传部门和张掖新闻媒体召开了座谈会。会上陈克恭书记表示:“宣传《意见》,表明我们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张掖农产品的信誉都有积极影响。”
“张掖是一个农产品的品牌,我们要把它‘宣传’出去,并‘保护’起来。”张掖宣传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市委书记语录
用“中庸之道”看转基因
日前,人民网记者就“转基因禁令”,对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作了专访,以下为张书记接受采访时的内容节选(有删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防止极端,努力求之平衡。原有的平衡态被打破了,则需建立起新的平衡态,而这个过程是极其残忍和痛苦的。
转基因种子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工业产品”,它是一种从根本上有别于天然物种的新物种,它的偶对平衡态是什么?我想,目前尚无人可知。
人类必须要明白“不知为知、不知而为”的后果。让我们再背诵一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古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岂能容忍滥埋一些为我所“不知”的“基因炸弹”呢?
目前,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从基因库到基因种子、从种植区域到种植规范、从基因成品到废料处理一整套的系统管理体制和完备的机制之前,张掖作为国家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必须以底线思维、采取兜底措施、义无反顾地坚持“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
文/记者 张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