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买房时可能听过朋友或售楼人员的建议:“高层9到11层是灰尘带,不建议买。”在网上,也有不少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这种说法到底靠谱吗?
雾霾天较多的冬日,更多的市民则希望借这个话题搞清楚一个问题:住得高些是否真能减轻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实验时间:11月7日至8日
空气质量:11月7日,空气质量指数138,轻度污染;11月8日,空气质量指数122,轻度污染。7日~8日,首要污染物都是PM2.5
实验人员:本报记者和实验观察员高雨龙、刘超等
实验设备: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
实验
1
临街28层楼中间楼层细颗粒物浓度反而最低
测试时间:11月7日10:20~16:30
测试地点:含光路与南二环十字东北角一商住楼
建筑情况:楼高28层。1~4楼为商铺,一楼层高4.8米,二楼4.5米,3~4楼3.6米。5楼以上为住宅,层高3米。
11月7日,西安阴,天空灰蒙蒙的。记者来到含光路与南二环十字东北角的这处商住楼。该楼所在小区的物业经理马学军爽快地答应了记者要做实验的请求,并派25岁的物业工作人员高雨龙全程陪同。
按设想,最好在高楼同一朝向不同高度均匀选点测量,以便找寻规律。但由于所测楼房部分已售出,业主不便联系,楼层的选择只能尽量使高度相隔趋于均匀,朝向也尽量多选择临街的。上午10时20分,我们开始由下往上检测。设定监测时间每次为5分钟,下午4时30分整个测试完成。
数据分析
1、PM10浓度,地面(488g/m3)和25楼(441g/m3)最高,5楼、21楼和楼顶临院方向次之,中间楼层最低,并无明显规律可循。
2、21楼以下,PM2.5浓度从上往下越来越高趋势明显,但靠近楼顶又开始增高。相对于PM10浓度最小值116g/m3、最大值488g/m3的较大差距,PM2.5浓度最大值为197g/m3(地面),最小值为135g/m3(14楼),数值相差并不是很大。
3、PM2.5和PM10浓度最小的反而是中间楼层14楼(PM2.5:135,PM10:116),传说中的“灰尘带楼层”并无浓度明显趋高的规律。
由于条件限制,这次测试的位置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时间跨度也较大。但从测试结果来看,并不支撑“9到11层是灰尘带”的说法。那么到底是这种说法不靠谱,还是实验结果受条件限制,未能证实呢?
专家讲解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顺熙:目前就西安而言,学界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一般说来,地面排放源如机动车排放的PM2.5浓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所以对于机动车排放,地面层污染更严重。但如果附近有非地面排放源,污染物浓度的高度变化则与周围排放源高度会有一定的关系。越靠近污染物排放源,浓度就越高。如在燃煤电厂附近,由于大型电厂的烟囱高度在200米左右,在烟囱排放高度这层的下风向的污染物浓度会最高,离开这层越远,污染浓度则越小。而对于靠近马路边的居民楼,即便是测同一层高楼,朝向不同,测得的PM2.5的浓度也会是不一样的。
实验
2
相同朝向不同楼层PM10监测没发现明显规律
测试时间:第一次:11月7日18:20~20:00测PM2.5,用时100分钟;第二次:11月8日9:40~12:40
测试地点:南二环与西二环交会处环线内角高层商住楼
建筑情况:楼高32层,1~2层为商铺,层高4.5米;3~32层为住宅,层高3米
为进一步求证,记者又联系到一栋已经封顶、正在内部装修的商住楼。这栋楼旁紧邻西南二环拐弯处,道路上车流量大,小区附近有绿地,也有工地。
在工地技术负责人朱轩昂的安排下,实验得以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
这次实验选择的位置均在朝向二环路的同一户型同一条垂直线上的窗户外。该户型的窗外都有一个弧形平台,刚好可安放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的三脚架。楼高32层,我们每隔约12米高,选择一层进行测量,共选了10个点,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是11月7日18:20~20:00,我们测了PM2.5,用时100分钟。
11月7日测试数据分析
从测试数据来看,PM2.5越往上浓度越小,越往下浓度越大的趋势比较明显。而最大和最小,数值相差依然不是很大。
第二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该楼盘,朱轩昂安排工作人员刘超协助记者。
这次我们打开两台仪器,同时监测PM2.5和PM10,测试位置依然选取的是前一天选择的10个测试点,这次测量一共用了3个小时。
11月8日测试数据分析
1、从测试数据来看,仍然不能支撑9~11层是灰尘带的传说,反而11层窗外测得的PM10浓度值(116g/m3)是最小的。
2、从地面到3层,从23层到楼顶天台,以及中间楼层15层,这三个高度区间的PM10浓度较高,似乎依然无规律可循。
3、PM2.5的测试结果和前一天晚上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楼顶浓度有所升高。除了楼顶以外,PM2.5浓度越往下越浓的基本趋势还比较明显。
专家讲解
邓顺熙:城市高楼林立的建筑格局,容易形成“街道峡谷”效应。空气在街道内的流动受到街道两侧高层建筑的影响,细颗粒物由于其质量小随气流而流动,有时会在街道峡谷风的来向一侧的楼顶形成高污染。这种尺度的流体多是随机运动的,很难找着规律。“我不认为高楼灰尘带的说法有什么道理。一般来说,在城市区越接近地面,污染越严重,但这也并非绝对的”。
实验
3
静风条件下小高层PM2.5中间楼层稍高
测试时间:11月8日20:30~22:00
测试地点:电子东街一小区1号住宅楼二单元公共走廊窗外
建筑情况:楼高18层,每层层高3米
小高层会不会出现灰尘带的情况呢?11月8日晚记者在电子东街一小区内再次进行检测。
这是一幢18层的住宅楼,记者对不同楼层的PM2.5浓度进行了测试。
数据分析
这次测试,8层和10层窗外PM2.5的浓度要高一些。对于18层的楼来说,8~10层正处于中间高度。这是不是正好印证了灰尘带的说法吗?
专家讲解
邓顺熙:由于空气的随机运动,较短时间的室外PM2.5的监测数值也是随机变量,单靠有限的测试样本不足以得出什么规律。相对于高层建筑,小高层受影响因素可能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因此不能据此就得出灰尘带的结论。
另外从监测数值看,测得的浓度数据有明显的随机性。PM2.5由于粒径小,在空气中居留时间较长,故浓度分布比较均匀。PM10粒径相对较大,重力沉降现象比PM2.5明显,局地分布不均特点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常常监测的PM10浓度相差较大,而PM2.5则相差较小的原因。
-实验总结
高楼的灰尘带说法还真不咋靠谱
尽管条件受限,我们无法在同一时刻对多个高度点上的PM2.5和PM10检测。但在现有条件下这么多次的测试结果,并不支撑高楼灰尘带的说法。看来,这的确是一条流言。从以上四组数据来看,PM2.5在空气中的分布,相对PM10更均匀些。在周围无其他较高排放源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越临近地面,PM2.5的浓度越浓。由于高楼林立的建筑格局容易形成“街道峡谷”效应,细颗粒物又随气流而动,这种随机运动很难找着规律。能够确定的就是:越靠近排放源污染越重。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马虎振采写
-知道一下
机动车尾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除了PM10、PM2.5这些细粒子,空气中别的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规律?
邓顺熙教授介绍,空气中的污染物,除了细颗粒物,还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以及重金属等。我们所说的扬尘,主要是类似土壤成分的物质,其粒径较大,容易发生沉降。而空气中的PM2.5,由于粒径较小,分布较为均匀,一般来说越接近地面污染越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等,在近地面层其随高度分布规律和PM2.5大致相同。至于机动车尾气,由于排放高度低,在地面附近的浓度最高,因而也对人们的危害更大。需要提醒的是,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中是含有致癌的多环芳烃物质的。以前,汽油里是含铅的,目前在我国已全部改为无铅汽油了。
大气污染是没有边界的,如果空气被污染了,住得再高也难免受害。西安夏天的垂直扩散尺度(混合层)较大,在1000米左右,这有利于污染物向高处扩散。冬天在300~400米,相比之下不利于扩散,常形成大气污染。总之,要控制空气污染,只有下功夫整治污染源,有效减少各类污染源的排放量才收到明显的成效。(记者郝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