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公报摘要: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解读
《焦点访谈》特邀专家张力昨晚在节目中表示,这次提的是“决定作用”,之前的说法是“基础性作用”,一个词的变化意味着将来可能更好地处理好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使市场能够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两者不能偏废。相信这一定能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今后市场与政府之间平衡经济的方式可能会做出调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强调市场意味政府权力减少,首次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以前叫基础作用。也意味简政放权会进一步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模式需要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技术、劳动力,也包括资本、货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市场化的重要体现,能够更好地将金融领域资源合理配置。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解读
牛犁认为,这个表述基本明确了今后中央和地方调整财权和事权的大方向,目前中央财权大,而地方事权多,尽管存在转移支付,但依然存在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今后要朝着相匹配的方向改革。至于到底是中央上收事权还是下放财权,目前从公报中还不能看出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也还需要决议具体内容进行完善。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公报摘要: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解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这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决定,尤其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激发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使其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否则就会失去自主创新的动力。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公报摘要: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读
央视《焦点访谈》特邀专家张力昨晚在节目中表示,公报中的用词和提法有继承,也有创新。从整个谋篇布局来看,每一层关于改革的部署设计都非常明确,有强烈的导向。比如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用了“综合改革”,就是要向习总书记所说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希望整个体制的改革和具体操作程序的改革能相互结合。它不仅能理顺政府和社会之间各方面关系,而且能让老百姓更好地参与,加入其中,一起为改革贡献力量。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回顾
1978年 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1982年 十二大会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7年 十三大会议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1992年 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公报摘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解读
中国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急剧拉大。今年二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专家们形成共识,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提低、扩中、控高”,即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将“沙漏形”的社会两极向中间挤压,扩大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鄢圣文昨晚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各地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预计会在三中全会后相继出台。他认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难度比较大的是“控高”,主要包括国企垄断行业整体收入水平、高管人员的畸高收入等。这些人的过高收入是社会反映最为强烈的,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这部分人。
冲击最大的是“提低”。经济发展主要靠机构来支撑,企业就是社会经济运转的一个个细胞。不管是提高工资,还是增加低工资水平人群的收入,对企业影响都不小,尤其是中小企业。
最有效的是“扩中”。鄢圣文分析说,这一人群基数最大、素质最高,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基础,是社会的标杆和主力,对社会有比较公正的认识,是改革最容易实施、最容易显现效果的人群。收入分配改革从中等收入人群破题,既可以让低收入人群看到希望,还可以让高收入人群消除顾虑减少阻力,起到桥梁作用。
对于如何完成收入分配改革,鄢圣文认为,应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服务评价社会化三个途径来同时进行。他表示,现在离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有差距,户籍、教育、就业等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而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要解决的是国家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与巨大需求之间的缺口,提供门类比较齐全、种类比较丰富的公共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让市场参与进来。
鄢圣文认为,如果用公报中提到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作为解决收入分配改革问题的一把钥匙,可以理解为依靠公共服务的提供来平抑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所有人能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服务,解决的是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但目前国力还不够强盛,要让政府能提供所有高标准的服务还不现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让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高层群体的公共服务要求由市场来满足。
同时,公共服务的评价要让社会来承担。鄢圣文表示,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机制现在几乎没有或者不完善,是否提供了服务、服务是否有效、群众是否满意等都应该进行社会化评价。评价机制可由政府、学者、群众等多方面构成,具体权重比例可以由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他看点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