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3日刊载文章指出,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加剧全球信贷短缺,从而增加亚洲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压力。这些风险解释了为何美联储可能采取行动减少购买长期资产(所谓定量宽松)的暗示会导致今年夏天新兴市场货币和资产价格暴跌,而它们也同时令人意识到亚洲经济体需要加强金融安全网。
文章摘编如下:
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严重的下行风险。而这种不稳定局势的一个主要来源则是美联储扩张性货币政策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这一预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威胁和破坏了新兴经济体的增长。
美联储已经暗示,只要失业率依然高于6.5%而通胀预期保持稳定,联邦利率就将维持接近零的水平。但美联储将何时和如何收紧货币政策仍不明朗。可以肯定的是,在作出决定时,美联储将不考虑其政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任由受影响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中央银行自行应对。
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加剧全球信贷短缺,从而增加亚洲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压力。市场参与者的过度反应和羊群行为可能会引发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美元严重短缺—正如1997年和2008年发生的那样—将使亚洲各国银行和企业承受巨大压力。
这些风险解释了为何美联储可能采取行动减少购买长期资产(所谓定量宽松)的暗示会导致今年夏天新兴市场货币和资产价格暴跌。而它们也同时令人意识到亚洲经济体需要加强金融安全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正是由于该体系未能保证足够流动性,从而拖累了亚洲新兴经济体。从那时起,这些新兴国家采取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以对抗动荡的外部冲击,加强金融监管,并制定更有效的宏观经济框架,包括更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和资本控制措施。但它们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依赖意味着自身仍然容易受到美国严重金融溢出效应的影响。
此外,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新兴经济体已经增加了其持有的外汇储备,如今储备量已经占到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世界十大外汇储备国中的七个在亚洲。但囤积的国际储备主要是低收益的短期美国国债形式,不但昂贵,而且低效。
一些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也在尝试货币国际化。鉴于中国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人民币崛起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于较小的经济体,国际化将更为困难。
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亚洲经济体也积极推行货币互换事宜。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签署了23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韩国。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日本扩大与亚洲邻国的双边货币互换政策。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已经建立了一个24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能在紧急情况下向成员国提供短期流动性。
这种互换协议应该能够帮助亚洲国家应对美联储政策逆转之后的货币动荡。但它们仍未经测试,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无法让市场安心或为危机中的国家提供足够的紧急支持,尤其是在遭遇大规模系统性冲击的事件之中。
美联储作为事实上的全球最后贷款人,可以在政策逆转过程中通过与新兴经济体央行建立货币互换机制,从而显着提高亚洲金融安全网的有效性。
2008年,美联储与十个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建立了货币互换机制,其中包括欧元区,英国、日本、瑞士和四个新兴经济体(巴西、韩国、墨西哥、新加坡)。这些机制主要为了应对短期信贷市场的压力以及提高危机期间的流动性,并大部分在2010年底结束。其中韩国中央银行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尽管金额有限,却也避免了韩元遭到冲击。
重建美联储与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互换机制将减少货币政策逆转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溢出。即使美联储宣布愿意这样做,但距离让市场确信新兴经济体能够避免流动性危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互换额度也将为美国利益服务。毕竟,新兴经济体的问题会动摇全球经济,威胁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脆弱的经济复苏。而且,考虑到中国的崛起,在亚洲保持经济力量均衡符合美国的利益。
批评家可能会举出流动性支持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但一个设计良好的框架,只为合格的新兴经济体提供互换额度—并且仅仅是暂时的—将大幅减少这种风险。
事实上有一些专家,如经济学家埃德温·杜鲁门(Edwin Truman),提出了建立一种全球互换机制作为一个更积极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这是一个20国集团应该考虑的方案。但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需要时间。而与此同时,美联储应主动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重新建立货币互换额度。(李钟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