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志愿者每天忙碌俩小时,100多人有饭吃
阅读提示:村里开了个早餐店,居然不要钱!近日,在郑州市一个叫黄家庵的城中村内,一家名叫“爱心粥屋”的早餐店“开业”了,每天100多人去吃早餐,“生意火爆”,原因是这里免费。
昨日早晨,记者探访得知,该早餐店由志愿者自发创办,来吃早餐的多为环卫工和流浪汉,还有一些不方便做饭的留守老人和上学的学生。
记者 朱建豪 文 首席记者 杜小伟 摄影
【早餐】
“这味道,跟家里做的一样”
昨日早上6时40分,天刚亮,记者来到位于经三路与黄家庵路交叉口附近的村东口,拐过一个巷子,一栋普通民房一楼门口,人头攒动,有老人、孩子、穿黄马甲的环卫工。他们三五一桌,一手拿馍,一手夹菜,吃几口,再端起稀饭,喝得“刺溜”响。门前摆放的十几张桌子前坐满了人。
几名身穿马甲、头戴红帽的男女穿梭在餐桌间,马甲和帽子上写有“志愿者”字样。“再来一个吧?”看到有人馍吃完,志愿者微笑询问。看到有人稀饭喝完,志愿者又过去询问:“再喝一碗吧?”吃完离开时,大家会自觉把碗筷放进旁边的桶里,然后跟志愿者道一声:“走了啊,谢谢你们!”
“味道很好,跟家里做的一样!”88岁的鲁大爷耳朵有点背,他一边吃着馒头,一边伸手指告诉记者,早上吃了4个馍,已经连续来吃了5天。聊天中记者得知,老人老家在洛阳市伊川县,跟子女来郑州住,但因儿女们都忙着工作,他的早餐成了问题。吃着早餐,鲁大爷高兴地说:“这还真有好人啊!”
生病的流浪汉
你可以天天来吃
“再给我来点稀一点的稀饭吧,我得就着稀饭吃药。”一名衣着破旧的中年男子把自己的不锈钢碗递给志愿者,他的胡子看上去至少有几个月没刮了,脚上穿的球鞋也很旧。志愿者听说他要吃药,进屋给他倒了一碗热水。男子转身,从身旁的蛇皮袋里拿出一盒药,倒出一粒,就水冲服。
“我活不长了,没想到还能吃到这样的一顿早饭。”男子姓刘,老家在信阳市罗山县,今年55岁,他告诉记者,年轻时,他老婆带着儿子跑了,他就开始到处流浪,现在又患上了糖尿病,整日捡破烂买药,衣食都是乞讨得来的。说话间,他几度哽咽,“我不知道还能活几天,但是今天的早饭,很满足。”离开时,志愿者嘱咐他说,以后每天早上都可以来这里吃饭。
【餐后】
泔水桶里没有一点剩饭
早上近7时,不少环卫工都已吃完离去,几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也吃完后跑开了。记者查看摆放在店门口的泔水桶,发现桶内居然没有一点剩饭和剩菜。十几张餐桌上,同样也是干干净净。在大家吃饭的同时,3名志愿者正在屋内洗刷碗筷,碗内也没有什么残渣。这个景象跟一般的饭店简直是天壤之别。
“大家都比较珍惜粮食,偶尔有浪费现象,我们也会去劝说。”志愿者告诉记者,大家在吃饭时,他们都会提醒大家,吃多少都行,只要不浪费。
12名志愿者忙完早餐
急急奔赴各自岗位
早上7时30分,早餐工作基本结束。志愿者们将桌椅收拾好,将锅里剩下的饭菜汇聚到一起,然后分盛到小碗里,12名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开始吃自己的早饭。志愿者们说,剩饭剩菜不能浪费,会吃干净。吃完早饭,志愿者们收拾停当,脱下志愿者马甲,各自骑上电动车离开了。他们有的着急回家送孩子上学,有的还要上班。热闹的早餐店顿时平静了下来。
有志愿者告诉记者,早餐从6时30分开始,到7时30分结束,1个小时。他们通常早上5时要赶到早餐店,熬粥、择菜、炒菜、蒸馒头……各自分工,从天没亮忙到太阳出来。
【讲述】
自掏腰包7000多元,买桌椅等设施
12名志愿者中,蒋爱荣年纪最大,已经62岁。她告诉记者,“爱心粥屋”于11月10日开业,开业前,志愿者们在一起已经筹备了20多天。志愿者们来自中国志愿者协会,“爱心粥屋”筹备时,志愿者们自掏腰包,凑了7000多元钱,买了桌椅、厨具、消毒设施等设备,在村里找了这间门面房开始装修。房东原本计划收每月400元房租,听说是志愿者做“爱心粥屋”,就降低了50元房租,并捐赠了食用油等物品。
已有好心人捐款,能维持正常运转
筹备期间,志愿者就将“爱心粥屋”的牌子挂了出来,开始传播“免费吃早餐”的讯息。蒋爱荣说,开张第一天,来了50多人就餐,后来越来越多,到现在,每天都有100多人,“来吃饭,说明他需要帮助,我们不会去甄别(对方身份)”,主要是环卫工、流浪汉,还有一些父母来不及给做饭的小孩、一些自理能力差的老人。
早餐主要有大米粥、小米粥、馒头、炒菜,有时候还会有胡辣汤。每天,仅馒头能吃掉约300个。
开业后,有很多好心人来捐款。蒋爱荣说,现在捐款已经能满足粥屋的运转。所有捐款的明细都被记录在案,并在中国志愿者网上公布。
不图名利,只希望社会充满爱
早餐店卫生状况咋样?记者注意到,店内的墙壁上挂着8张“规章制度”公示,大多是关于食品卫生制度,还有就是“爱心粥”的制作程序。厨房门口和店内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厨房内和店内的情景都被记录下来。
“做吃的,卫生是第一位,我们的早餐虽然简单,但是卫生上十分严格。”蒋爱荣说,连做馒头的程序都制定了,炒菜时也只放油、盐、味精,不放其他佐料。
开业后,不少媒体希望采访,蒋爱荣都婉言谢绝,说自己做得并不好,还没有成功经验,不能“吹牛”。大河报记者多次联系,蒋爱荣才答应让记者“去看看”。截至昨天,“爱心粥屋”开业已经11天,蒋爱荣坦言:“一碗稀饭真不简单!”她告诉记者,11天以来,他们的工作,有人质疑有人仇视,但他们坚持下来,而且会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如果经验成熟,还可能在郑州其他地方开“爱心粥屋”。
“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着能让大家心中感觉到温暖。”蒋爱荣说,“爱心是可以传递的,我们就想传递一点点爱心,让社会更有人情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