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下密布的管线,每天还有上千辆大型油罐车从青岛市黄岛石化区驶出。
“11·22”黄岛爆燃事故发生后,青岛市黄岛区的石化项目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黄岛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座油城。
公开资料表明,从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黄岛油库累计输转进口原油2.2亿吨。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原油进口港。中石化正是原油输转和使用的主力军。
2001年7月,中石化和青岛港集团就青岛港原油码头32座18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成功实施转让。2006年2月,双方又共同投资7亿余元人民币设立“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迄今该公司已拥有4座大码头、9个大型化、深水化的油品和液化品专用泊位。
有了码头,就要有原油的输转。原油的输转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管线输送,二是车辆运输。这两种方式,在近几年都出现过事故。
其实,此次原油爆燃事故始发地早就“建立”了完善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程,这在当时还是全国安检系统的“唯一”。
来自《中国化工报》的报道说,2012年,青岛市黄岛石化区建设的安全监控指挥系统被列为国家级危化品监控与事故应急救援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报道介绍说,该套安全监控指挥系统集安全监控监管、环境保护和应急救援为一体,实现了石化区跨行业、跨企业危险源的实时监控,为安全事故预警和实施及时、灵活、机动处置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平台。该监控中心可对石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接入企业消防报警信号4800余路和危化品泄漏报警信号近190路,可在事故发生时迅速确定报警源,自动生成应急预案并视频跟踪事发现场。
遗憾的是,该安全示范工程并未阻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了原油码头,发展重化工乃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使得黄岛逐渐变成一座石化城。
早在2006年,由中石化、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出资设立的青岛炼化公司千万吨级“青岛大炼油”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投产。
根据2008年制定的《青岛市石化基地项目规划》,到2012年,炼油总加工能力达到2300万吨/年。石化基地内已建工程包括:青岛大炼油一期工程、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丽星实业码头、丽东化工、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等,拟建项目包括青岛大炼油二期工程、乙烯工程和芳烃工程等。
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的一篇文章,该区域内有16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包括生产公司6家、存储企业9家、经营企业1家,在建和筹建的企业总计为5家(且主要是危险化学品储运企业)。
而在发生爆炸事故的刘公岛路,地下有11条管线,包括成品油、原油,还有其他各种市政管线。
密布的石化企业和交错的管道,让黄岛置身于安全隐忧之中。
作者:立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