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热议中国改革路线图
对于新公布的“改革路线图”,不少外媒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次改革“大刀阔斧”、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许多媒体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称中国社会、经济将迎来新的时代。
《环球》杂志记者/张远
“中国新改革路线图来了!”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登的文章标题。
与这家媒体相似,北京时间11月15日晚间,全球不少主流国际媒体、网站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的消息,推上头版或者首页。
对于新公布的“改革路线图”,不少外媒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次改革“大刀阔斧”、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许多媒体将通过上述《决定》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称中国社会、经济将迎来新的时代。英国《金融时报》说,三中全会《决定》使中国“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赞改革领域广
《华尔街日报》网站在15日刊登多篇报道,对《决定》进行解读。
文章说,《决定》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团队拿出的首份综合性改革方案。不同于先前的三中全会公报,这份文件给出涉及民生的多个内容细节,如放开单独二胎、户籍制度等方面。在宏观方面,这份计划雄心勃勃,提到现阶段中国的主要问题,包括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
美国《洛杉矶时报》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的话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有300多项提议。一些领导人渴望经济改革,他们与一系列知名经济学家会见,包括前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由前国家政要和21世纪理事会代表团。
美联社、路透社在稿件中不约而同地使用“广泛”一词。路透社说,文件涉及多领域的改革,包括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等结构性变革,也提到自然资源征税等社会性问题。
路透社稿件中援引经济分析师基思·鲍曼的话说,虽然仍需一些细节和后续评估,但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中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说,《决定》是中共“过去10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
《印度时报》题为“中国重启”的报道认为,这次三中全会预示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
香港《明报》刊登的文章说,在内部面临结构性经济危机隐患以及制度性社会震荡的风险,中国内地当前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文章说,新一届领导集体曾多次显示出“壮士断腕”般的决心,采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生和生态方面的改革齐头并进的方式改革。
香港《文汇报》的报道说,这次出台的改革方案,不是“单兵突击”,是统筹推进,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必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战术上要细致稳妥,中国的改革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纳各阶层的意见,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改革的成本和阵痛。
看好经济走向
《决定》中所提到的金融体制和货币体制、国企改制,以及关键性经济领域外资准入等方面的改革走向,与外资利益联系紧密。另外,中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福利体制的调整,也关系到相关国际市场。因此,外媒报道聚焦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的经济走向,并不令人意外。
一些外媒援引《决定》说,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的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将十分乐观。一些主要经济数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呼应”了这些报道,中国主要股指上证综指在过去两个交易日内上涨5%。
《华尔街日报》说,这份改革计划致力于给予市场更大的作用空间,中国正打算解除对水、能源、电信等领域的价格管制,让私有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联社的文章说,《决定》勾勒了改革的图景,展示了一些可能的变化:通过竞争使经济有更高的效率和生产率,利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这些都将帮助中国那些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同时,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采取了设立上海自贸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指向都是向市场进一步放权。
一些海外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决定》第二部分,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试图为将来外资进入中国寻找新动力,对于中国的经济合作伙伴而言,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美联社文章说,中国将把原来国有的经济领域更多向私人部门开放,同时降低外国资本进入电子商务等行业的门槛。而金融自由化也将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贷款困难的局面。
外媒援引的分析人士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中国经济政策乐观、向好的评价。
加拿大CNC资产管理公司的刘纳预测,如果中国政府的新经济方案在今后几年里得到谨慎而又强势的推行,中国应当能够在10年内保持7%的年度经济增长率。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穆迪投资评级机构分析师的话报道,三中全会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的治理哲学发生了更深层次的转变,这对中国经济前景乃至主权信用评级是有利的。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说,这次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信号,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热议民生话题
《决定》中涉及的民生和公共政策等,不少媒体花大量篇幅介绍,甚至建议本国借鉴。最热的话题无疑是“单独”放开生育二胎。
先前,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侧重在人权保护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方面,褒贬不一。而本次新一轮讨论中,大多数媒体认同,新政策是对最大化“人口红利”及时的调整。
《华盛顿邮报》报道,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二胎,意味着中国年轻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只要他们乐意。这一举措“顺应民意”。
《日本经济新闻》回溯先前日本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评论说,中国目前面临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等问题。放开“单独生二胎”有助于增加年轻人口,缓解将来人口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单独生二胎”政策能否实现劳动力人口增加尚不明朗,因为在中国城市地区不想生孩子的夫妇在增加。
美国花旗集团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将从改变独生子女政策中获得推动力,“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改变人口政策将提升中国经济,中国已达到人口红利成为负担的拐点”。
这名专家猜测,这项政策可能是最终全面放开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一个过渡政策。他预测,这项政策会导致中国每年多出生100万至200万新生儿。
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不少外媒认为,中国小城市试点放开户籍管制将提振经济。《华尔街日报》报道以安徽铜陵市为一个切入点,详细解读铜陵采取的邀请流动人口及其家人前来定居,并给予他们与本地人同等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权利等措施,为当地铜矿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供给,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对《决定》中有关废除劳教制度的内容,美联社评价,中国的劳教制度在“特定时期”维持社会秩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司法系统的完善,其缺点也越来越明显。废除劳教是对中国公众批评的回应,这一系统准许警察将被告进行最高4年的劳教,而不经过审判。
期盼执行得力
外媒报道中,相对于中文的“决定”外媒更多使用“蓝图”一词,多家媒体在文章末尾提到中国改革能否落实及落实程度的问题。
路透社援引美国财政部一名官员的话说,中国改革的方向极具深意,但改革的方式和速度同样关键。他相信中国会持续出现进步,但问题是这种进步的程度和速度。
《华尔街日报》说,中国领导人接下来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落实这些改革目标。通常这类改革都会遭到利益团体的抵制,而新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望化解这一问题。
台湾《经济日报》说,改革方案只是一项纲领性文件,商机的实现系于改革方案能否贯彻落实。例如,攸关新型城镇化政策成败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地方土地利益冲突,又如地方债务的削减,势必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为了稳定经济成长,中央财政支出或民间消费支出必须适时挺身而出弥补缺口。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说,中国改革计划的清单很长,大部分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生效。像很多专家所说的那样,已宣布的改革是否真的可行还有待观察,现在需要行动。
来源:2013年12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