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在宜丰县潭山镇龙岗村举行了一次庄严的护卫红军标语接班仪式。该村中年村民邹献忠“子承父业”,将父亲义务认护了30余年的两条红军标语承接下了,成为标语认护新的接班人。至此,他也成为该村义务认护40余条红军标语的第35人。63年来,村民们祖传父、父传子,坚贞不移地认护红军标语,成为远近闻名的佳话。1日,记者来到该村,了解到这40余条红军标语的产生及保护下来的光荣历程。
79位烈士长眠山区小村
从宜春市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达到潭山镇,再沿着乡道行进10余公里,就来到龙岗村。据了解,龙岗村地处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市中心地带,1933年3月15日,彭德怀率领的红十六军红十五师在潭山地区赤卫队员配合下,歼灭驻扎在找桥村二三一旅四六二团100余人,恢复了找桥苏区根据地。当年8月31日,潭山、龙岗、石桥、找桥、茜槽等地赤卫队、游击队配合红十六师红军在石桥青洞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歼灭进犯石桥青洞的敌六十二师120余人,而我方伤亡也较严重。
1959年10月,宜丰县人民政府将牺牲在青洞等周边的79位革命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在石桥圳上陵墓,1974年重建为革命烈士纪念碑。
小山村因40余条红军标语扬名
在潭山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带引下,记者从龙岗村这个小山村散落在小街小巷中的民房上,看到了数十处“红军万岁!”、“消灭军阀混战”等标语,其颜色鲜明、字迹清晰,原貌保护完好。
“1933年10月31日,也就是石桥青洞战役不久,红十五师行抵潭山龙岗村,当地地下党员、赤卫队员、宜丰区书记胡月望等100余人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将敌朱耀华八师堵截,官兵浴血奋战一昼夜,将敌击溃。胡月望还于1951年收到毛泽东亲笔签字的邀请,成为参加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成员之一,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9年7月去世。”工作人员介绍,这场战役后,红军在龙岗村驻扎休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用红色油粉在村民房屋墙壁围墙书写了配合当时形式的红军标语,共计45条(除一二条尚未发现外)。
据邹献忠之父邹大爷告诉记者,他稍懂事开始,就经常听当年的赤卫队员的父亲说,红军在龙岗村干部驻扎下来后,不仅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还将制订的“四大纲领”、“八不准”等红军纪律书写在村南门口,使这个偏远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标语村。
老奶奶临终留下护标遗嘱
历时63年,为何这些红色标语还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据介绍,这还得从1950年2月说起,龙岗村有一位村民当时因新建住房,欲将书写在其老房屋墙壁上的两条红军标语拆毁了。村民闻知立即向当时的龙岗初级社委会反映,要求立即制止这种毁坏红军标语的行为,并提出了义务认护红军标语的倡议。这一倡议马上得到了全体村民积极响应,不仅制止了该村民毁标语行为,并制订出了“不计报酬、义务认护、不准毁坏和涂改;谁家房屋墙壁上或附近的红军标语,原则上就近由谁看护……”等村约。于是,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已有35户村民认护这些标语,60多年来,没有因此而毁掉任何一条。
村民邹卫国告诉记者,他家老房子上的一条红军标语是他奶奶亲眼看到两个十八九岁的红军小战士在墙壁上书写的,有着特别亲切感。1987年,老奶奶临终前提出一个最大愿望,就是告知全家一定要保护房屋上的红军标语。因此,他家墙壁上的这条红军标语一直完好无损,几次建新房都没舍得拆毁。
新媳妇出嫁前为红军标语清尘
龙岗村民不仅将义务认护红军标语当作一种责任,还视力之为一种荣耀。不少认护的村民称,看到红军标语就好像看到了当年为革命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看见他们为天下劳苦大众牺牲的英勇行为。村支书邹国林告诉记者,几十年来,龙岗村父老乡亲视红军标语为珍宝,一代代村民精心看护。
有一位即将出嫁到外地的女青年张晓玲,这几天在忙着为自家房后墙上一条红军标语清理灰尘。“我爷爷张倩生是一名回乡老红军,我从小是听着爷爷讲红军故事长大的,爷爷对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有着特别的感情。在记忆里,曾多次看到过爷爷看着红军标语发呆,时而还会泪流满面。后来爷爷去世了,爸爸接班认护,5年前,这条红军标语的认护人又换成了我的名字。如今我要嫁到外乡,就不可能再承担对标语的保护,虽然已由弟弟接班,但心里确实有些不舍。”这位即将步入新生活的农家女子说起对红军标语的感情,眼里充满自豪与依恋。
林具如、记者陈国菊 文/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