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引人注目:今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公务接待中的餐饮经费下降60%,餐厨垃圾普遍下降30%以上,食堂水电气消耗下降4%。
数字的背后,是中央八项规定在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持续深入推行取得的成效,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的持续近一年的“文明用餐、反对浪费”行动结出的硕果。
加强监督——
“光盘行动”蔚成风气
印有“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的标语、标注“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的宣传画、显示“勤打少打、拒绝浪费”的电子屏幕……中央国家机关用不同形式向干部职工宣传“文明用餐、反对浪费”的理念,“就是要努力营造艰苦和谐的用餐文化氛围,使文明用餐意识逐步内化于心。”国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节约靠引导和自觉,也离不开管理和监督。前几天,一名刚到水利部机关工作不久的年轻女公务员剩了不少饭菜,被文明用餐监督员指出不该浪费,这位女公务员羞愧地将托盘端了回去,把饭菜吃完。
现在,国管局在食堂垃圾桶、餐具回收筐旁设立了提示牌和监控探头,在餐厅实时播放干部职工倾倒剩菜剩饭情况;水利部、发改委、国资委、安监总局、人民银行等单位,或专门成立文明用餐检查小组,或安排节约用餐监督员,对浪费现象及时劝阻和制止,了解剩饭剩菜原因,征求意见建议……
经过有效引导和监督,“光盘”在中央国家机关蔚成风气。95%以上到食堂就餐的国务院法制办干部职工能够做到“光盘”,“原来每天中午餐余垃圾的泔水桶有2—3桶,现在不到一桶,餐余垃圾主要是骨头、红薯皮等。” 国税总局机关食堂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源头挖潜——
避免供应过多造成浪费
记者在中央国家机关不少食堂发现,包子、馒头等面点变得比原来小了。“我们有意识地做小一些,避免太大吃不完,造成浪费。”这是许多厨师的心得。
为了避免因食品供应造成的浪费,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纷纷拿出实招:
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单位合理安排食品制作用量,做到少做、勤做,避免剩菜剩饭;国资委等单位适当延长开餐时间,减少因一次取多吃不完造成的浪费;国税总局推行“半份菜”、“小份菜”制度,规定炊事人员打饭时分别打出多、中、少3个分量,让干部职工自由选择。
饭菜做得可口,同样也能减少浪费。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实行食品消耗情况统计分析制度,探索食品“末位淘汰”机制,对连续排位最后的食品,停止供应;安监总局在编制月度食谱时,科学合理搭配,定时调整食谱。
据测算,教育部机关食堂用盐、油、糖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25%、50%和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机关食堂现在每天用油量较过去减少5公斤左右。
中央国家机关还严格控制公务接待。交通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基本不安排宴请;国土资源部公务接待用餐一律在食堂安排自助餐,只供应家常菜,不提供高档菜肴,不提供香烟酒水。
精打细算——
控制成本严把采购关
在教育部机关食堂后厨,厨师切下西兰花茎、芹菜叶、香菜根等边角料后,舍不得扔掉,将其放进特制的容器内,腌制成泡菜和小咸菜。“今年以来,我们累计用蔬菜边角料加工腌制泡菜2500余公斤,节约经费2.5万余元。”教育部食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外交部食堂则更为“精打细算”,除了将边角料腌制成泡菜外,厨师还将豆浆、豆腐脑剩余残渣做成豆渣玉米饼;将芹菜叶用水焯后做成包子馅等。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干受穷。”一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强化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严把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关口,减少后厨浪费,过起了紧日子。
各单位坚持采购家常食材,坚持蔬菜、水果每天一采购,以时令蔬菜、水果为主。公安部在保障应急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多批次、小数量采购,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农业银行总行对餐厅进货进行质量把关,杜绝霉烂变质食材原料流入餐厅食堂,同期供货成本下降12.6%。
分类储存是减少储存环节浪费的方法。审计署将所有食品定型包装,分类、分架存放,标明品名、厂名、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国管局严控食材的管、领、发环节,建立健全库房管理台账,规范出入库程序,细化领库单,按照菜谱领取当日所需食材,坚持实用实领,避免浪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