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的电脑模拟图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12月29日报道
美国媒体称,在2013年底,欧盟首颗全运行能力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制造完成并进行了测试。第二颗卫星将于2014年初开始进行测试,两颗卫星都将在2014年7月前发射升空。到这个十年结束时,30颗“伽利略”定位系统的卫星都将在轨运行,由此构成的网络将提供全球覆盖。与此同时,中国开始研发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且在这方面,中国人目前走在了欧盟的前面。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2月27日报道,“伽利略”定位系统之所以推出,是因为欧洲人不愿意依赖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也不相信俄罗斯能保持其“格洛纳斯”系统的有效运转。“伽利略”定位系统到2015年理应提供有限的服务,但是与“北斗”系统悬而未决的技术争执(两套系统使用同样的频率,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相互干扰)使问题变得复杂。
报道称,如果“伽利略”定位系统投入使用,欧盟将为它埋单,但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双信号(GPS和“伽利略”)接收器的费用并不比GPS单信号接收器多太多(或许多20%)。有两套不同的信号有利于用户接收到可靠、准确的定位信息。此外,鉴于“伽利略”系统构建的方式,它将会增加对高纬度与建筑物密集区域覆盖的可靠性。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因此到2020年,轨道上将会有四套卫星导航网络,共计120颗卫星。每套导航系统的能力都略有差别。此外,印度正在建造一套只为南亚服务的卫星定位系统。
报道指出,美国GPS系统的成功带来了所有这一切的竞争。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其他竞争对手都发现工作难度大大超出预期。支持“伽利略”计划的欧洲财团正面临费用与技术问题不断增加的难题。起初,支持“伽利略”计划的是私人资金。但是费用不断攀升,超出了对未来收入的最乐观估计,因此现在“伽利略”计划是纳税人在埋单,而GPS以及竞争对手俄罗斯和中国的系统也同样如此。
报道还说,在2013年初,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民用开放,预计到2020年,它将会从GPS系统那里夺取卫星导航市场的相当一部分份额。目前,中国30余颗“北斗”卫星中已有16颗投入使用。这足够向整个中国提供GPS式的服务。到这个十年结束时,所有卫星都将发射升空,整个地球都可以获得“北斗”的服务。在2008年,中国决定拓展其最初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以覆盖全球,并与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系统展开竞争。中国利用“北斗一号”卫星试验网络的经验,迅速建成了“北斗二号”系统。
报道指出,中国的“北斗”网络吸收了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与欧洲“伽利略”系统各自的优点,还采纳了计划用于下一代GPS卫星的技术。
据悉,“格洛纳斯”系统是俄罗斯版的GPS,在冷战结束不久后完成了组网。但是1991年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对“格洛纳斯”系统的常规资助的终止。为维持该系统,需要每5-7年发射更换卫星。到2002年底时,只有7颗“格洛纳斯”卫星仍在运行。然而,俄罗斯经济已经恢复,并在2003年为一系列的卫星发射提供了资金,从而使在轨运行的导航卫星数量增至12颗,到2007年则达到18颗。到2011年,俄罗斯有24颗“格洛纳斯”卫星在轨,到2012年该系统投入全力运行,使其成为GPS第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