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综合消息,邵逸夫今晨去世,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更让人称奇的是,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的身后的女人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冲破世俗,他娶了朋友的女友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邵家上下都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从中学开始,他就经常随几位哥哥出入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在电影行业中大展身手。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在上海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摄制的电影很快在上海引起了轰动。两年后,他的三哥邵山客又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氏兄弟亲自扛着放映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累得腰酸手痛,但邵逸夫硬是咬牙挺了过来。他们用几年的时间,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余东璇请邵山客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之间都觉得有很多共同话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会面,在邵逸夫和黄美珍的心湖中都泛起了涟漪。
离开余府之后,邵逸夫就饱尝了相思之苦,黄美珍的倩影总是在他脑海里浮现,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总是像电影镜头一样不时地在他脑海里回放。邵逸夫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相助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不久,邵山客见弟弟的才干已经能独当一面,便把新加坡的事业完全交给了邵逸夫,自己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了。
其实自从第一次见面之后,黄美珍也被才华横溢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心上人,她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时不时还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人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难题。两人的心越来越近了,一种超乎知己的莫名情愫正在不断升腾。
每天下班时,最后走的两个人总是邵逸夫和黄美珍,如果时间早一点,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电影上一幕幕的爱情镜头,引来台下四目的偶尔碰撞、两心的深深相吸。散场后,邵逸夫总是主动送黄美珍回余府,黄美珍不喜欢坐车,两人就边走边聊散着步回去。从公司到余府的这条路上,处处留下了这对年轻人爱情的足迹。
可令邵逸夫隐隐感到不安的是,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又对自己有恩,这该怎么办呢?三哥邵山客得知此事后劝他放弃这段感情,他说做人要知恩图报,否则会让人看不起的。一边有情,一边有义,邵逸夫的内心陷入了矛盾的痛苦中。当他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耳朵里时,余东璇还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样懂电影的行家陪着,不用整天在家里闷着,这是好事。看着他们在一起玩得那么开心,我也高兴啊!”
随着感情的与日俱增,黄美珍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积极地出谋划策。1929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在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下,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并买一批拍有声电影的设备。当时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去。他一路上晕船,吐得死去活来,差一点把命丢在了太平洋。
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带着在美国购买的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两行清泪禁不住流了下来。邵逸夫却笑着说:“几个月不见,你也瘦了。”说罢,眼睛也湿湿的。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钱,并声名鹊起。
邵逸夫和黄美珍越来越觉得彼此再也分不开了。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有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忌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一场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向他们表示祝贺。每次一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结婚后,邵逸夫与黄美珍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婚姻,夫妻十分恩爱。
90岁时迎娶67岁“六婶”
和这位结发妻子一直并存的,还有另一个女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方逸华,人称“六婶”。这位奇女子从一介歌女到今时今时权倾一时的电视女王用了整整72年。
当方逸华还叫蒙娜的时候,她是一个上海一名李姓歌姬的女儿,女承母业,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歌星们纷纷奔赴南洋赚快钱,此时的蒙娜年方十八,“人既出落得标致动人,歌也唱得甜润嘹亮,当年为一个旅行歌舞团所罗致,聘伊参加远赴印度尼西亚演唱,初试啼声便已一鸣惊人,是年冬月,她又应邀转道新加坡的歌坛主唱,因为她底歌声情感充沛,而又赋性温柔,深得人缘,历时三载,依然盛况不衰……”这是当年黑胶唱片上对蒙娜的描述,事实上,就是那几年,18岁的蒙娜遇上了新加坡夜总会的年轻老板邵逸夫,一曲《花好月圆》让两人相见欢。
“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生命之光……”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句著名独白,说到底,也许每一个事业成功生活顺利的男人总归会在他的四十多岁时遇上他的洛丽塔,也许每一个情窦初开的洛丽塔都会爱上如父如兄的亨伯特,于是一出老戏“一树梨花压海棠”就上演了。梨花来了,海棠当然难受,何况这树海棠还根深叶茂,在两个女人共存了八年之后,1956年,邵逸夫孤身从新加坡来香港地区主政邵氏—他的妻子儿女没有来,这一行动的本身,也许就意味着一种选择,邵逸夫子女缘薄,亲戚情淡,直到2004年他的侄儿在谈到邵逸夫的儿子邵维铭会不会去香港替父亲打理生意时,还淡淡地说:“香港的生意早有MonaFong打理啦!不用维铭去香港。”而邵维铭则很坦率:“我不会回香港,为什么要回去?”
蒙娜来香港之初是在各大夜总会献唱,甚至在电视台拥有自己的歌唱节目,名声日隆。事实上,在寂寞香闺的名歌女身后有神秘男人的蔽护。档案显示,当时的蒙娜是以邵逸夫“妾室”的身份进入香港,事情到这本无新意,无非又一个金丝雀的故事。
直到了1966年,事件有了质的转折。在香港,在她跟了他18年之后,她以文员的身份进入邵氏,从采购部做起,最后做到高层,她是他的左膀右臂,她帮他建立电影帝国,她劝他进入电视行业,他勤力,她比他更勤力,他严厉,她比他更严厉,他不愿出面的事,由她出面,他为人顺和,从不出恶言,所以需要黑脸的事情,都由方小姐出面,他俩一起并肩博杀五十多年,一直分开居住,两个人各有各的居室,只在周日相聚一下,最后,102岁的他将事业托付给了79岁的她—这看起来荒谬,其实很正常。这么多年,她不仅是妾室,还是妻子,更是助手,伙计,以及拍档。
1997年,当六叔的妻子去世十年之后,90岁的他和67岁的她终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她一再澄清“我和老板结婚,不是为了他的钱,因为我们将所有的钱都捐去基金会了”,而他则高声说我要给方小姐幸福—我想这就算是一种爱了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