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雪龙”号船头冰面裂开一条水道。截至北京时间1月7日18时30分,“雪龙”号已冲出重冰区,成功突围
1月6日晚,“雪龙”号所在海域受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风向改为西风,风力逐渐加大,吹动“雪龙”号四周浮冰整体快速东移,浮冰区开始向外围扩散,其边缘浮冰已呈融化之态。
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截至北京时间7日下午18时,“雪龙”号已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雪龙”号于2013年12月25日在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过程中,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被困的紧急求救信号,日夜兼程、千里驰援,第一个赶到这片密集浮冰区。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被困船只的52名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3日撤离这片密集浮冰区之际,自身却被阻受困。
综合新华社1月7日电
动态
“雪龙”号从右侧突围
7日整整一天,“雪龙”号都是在密集浮冰区狭小的航道里极其艰难地“转身”。从当天早上5时左右开始,一直往向右前调转船头。由于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很多,行进十分艰难。
当天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船头刚刚调转到100度左右,在一记有力的破冰力量冲击下,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大浮冰突然裂开,让出一条水道。“雪龙”号迅速穿过这条水道,成功破冰突围。
目前,“雪龙”号正航行在南纬66度45分、东经144度50分的南大洋清水区,海面只有零星浮冰,“雪龙”号以9节的航速轻松地航行在海面,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
俄南极被困船自行突围
被困南极浮冰区的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7日已自行从密集浮冰中成功突围。
据当地电视台俄罗斯24频道报道,“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已成功驶出密集浮冰区,目前航速为7节(1节航速约合每小时1.852公里)。
该船船长基谢廖夫此前对媒体表示,当日风向转为西风,浮冰出现缝隙,“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沿冰缝开始缓慢向北行驶,已驶出20海里,“但行驶过程很困难,雾很大,能见度不超过500米,但浮冰已越来越小并逐渐消失”。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去年11月底从新西兰出发,12月24日被暴风雪围困在南极海岸约180公里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今年1月2日分批搭乘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派出的“雪鹰12”直升机,安全撤离至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
现场直击
倒车、加速、前进、破冰 “雪龙”转身 百折不挠
7日,期盼已久的西风终于吹到“雪龙”号所在海域,久违的阳光照耀着白色冰面。在被冰包围的狭窄空间,“雪龙”号缓缓地倒车、加速、前进、破冰、转向,小心翼翼地循环往复,百折不挠,努力掉转船头。
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坚冰。“雪龙”号船尾的地平线尽头,白色的天空下有一抹淡蓝色,那里就是清水区。看上去近在咫尺的距离,只因“雪龙”号难以转向而显得十分遥远。
驾驶台的气氛紧张。消瘦的“雪龙”号船长王建忠戴着墨镜,一会儿在左舷窗向后观察冰面情况,一会儿又跑到右舷。一边观察,一边指挥值班船员操舵。连日来的夜以继日,使他看上去很憔悴,但精神饱满。
“雪龙”号第二船长赵炎平、政委王硕仁以及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刘顺林、大洋队队长矫玉田、维多利亚队队长查恩来等人,都在窗口密切观察每一块浮冰的位移。科考队员陈虹也不时用激光测距仪进行精确测量。
万里之外,“雪龙”号的一举一动受到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脱困应急小组的密切关注,要求船上每半个小时汇报一次情况,包括海冰、冰山状况,“雪龙”号航向、破冰状况以及当地海域的风向、风速、海流等气象要素。
连日来的东南风,将周围的浮冰吹得密密实实地冻结在一起,大块浮冰已经被编号。“雪龙”号像啃骨头似的,一块一块地咬上去,一个角一个角地压碎,顽强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
无奈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太多,被“咬碎”的浮冰无处可去,只能淤积在狭小的航道中。在倒车的时候,“雪龙”号船尾挤压着浮冰,发出巨大的声响。船舷边,还有许多小企鹅在好奇地观望。
与往日大刀阔斧破冰的景象不同,这次“雪龙”号破冰转身小心翼翼。因为船头不远处就是一座冰山。看上去虽然不大,但冰山在海面下看不到的部分至少是海面上的六倍。稍不小心,船就会被冰山卡住。
海冰犹如南极大陆跳动的“脉搏”,每年冬季生长、夏季消融,一日之内可变化数十公里。眼下正值南极大陆盛夏,海冰正处于消融期。7日下午,大家欣喜地观察到,“雪龙”号船尾方向出现了两个小小的“清水塘”,转身后“雪龙”船头方向正对着其中一个,现在是“雪龙”号破冰突围的关键时刻……
媒体观察
中国的极地救援,远超科学层面
南极洲,地处高纬,是全球日照最少、最为寒冷的一个地区。
自从人类踏足此地,人们就靠自身能力为己取暖。但当挑战极其严峻、一己之力已难于抵御时,“抱团取暖”就成为人类在这片大洲新的希望。冰洋变幻莫测,但人们心中坚守的责任,却点燃希望之火,融汇成暖流涌动在极寒之地。
数天来,极地内外的人们,就看到这样守望相助的一幕幕。当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深陷浮冰区而万般无奈时,驰援的中国“雪龙”号面临极大风险勇往直前。天有不测风云,“雪龙”号在完成营救任务后,很快被快速流动的密集浮冰所困。
世界听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见到“雪龙”号人员激动的话语:“感谢你们……你们的船以最快速度、在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一个个数字诠释了这种感动:没有一点迟疑,“雪龙”号连续50小时全速航行600海里,冒着恶劣天气、面对随时可见的危险和浮冰驶向事发地,距离“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仅6海里,俄罗斯船上52名乘客转危为安,被直升机转移到了澳大利亚破冰船。
这本是一次皆大欢喜的胜利大营救,但南极独特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再次给中国人抛出新的“安危挑战”。然而,即使是考验严峻,“雪龙”号也无丝毫迟疑—生死救援,没有“倒挡”。
中国等国家的极地救援,远远超过科学考察的层面,它实际上为纷争不息、复杂变化的世界带来更为深邃的启迪。
中国南极科考,成绩斐然;中国极地救援,更引来世界钦佩的目光。它表明,伴随着发展,中国不断向世界注入积极的“暖流”。多年来,从非洲维和到跨国灾难救援,从亚丁湾护航到广泛参与国际扶贫,中国在以自己的行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一个大国的重要责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