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张少杰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王正敏继遭学生举报其申请院士的论文涉嫌抄袭后,被媒体曝出四名院士推荐人“反悔”,联名致信中科院,请求将其除名。
昨日,中科院回应称,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院士推荐人:我们承认这个错误
79岁的王正敏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在业内有“东方一只耳”之称。该院官网介绍他是“我国现代耳外科和听觉医学主要奠基人,是我国现代人工耳蜗外科创建人,为我国广大重聋人重返有声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2005年,王正敏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他也是该院目前唯一一名中科院院士。在入选中科院院士后,王正敏遭学生王宇澄举报,后者称其院士申请材料涉嫌抄袭。经调查后,去年9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公布调查结果,称其学术不规范,未提及抄袭。
近日,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央视爆出王正敏申请院士时的4名推荐人“反悔”,联合署名致信中科院,要求将其除名。
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刘新垣是四名联署者之一,他对南都记者称,自己原不认识王正敏,王正敏申请院士时,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自己,希望予以推荐。
刘新垣称,考虑到王正敏在业界颇有名气,他看申请材料感觉不错,同意推荐。对于王正敏提交的论文等申报材料,因为工作量太大,他没有仔细甄别,“应该是严格把关,一篇论文一篇论文地查。”
据此前报道,王正敏的学生王宇澄称,在申报院士联系推荐人时,王宇澄的亲属帮助王正敏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2005年,经7名推荐人推荐,王正敏顺利入选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刘新垣称,2011年左右,他在网上看到王宇澄举报王正敏的相关材料,意识到其申请院士的论文可能存在问题,并向各方反映。“我们是推荐人,(王正敏)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的,我们要担当责任的。当时审查不严,我们承认这个错误。”
20 13年8月前后,刘新垣曾向复旦大学校方写信,希望复旦大学对其进行调查处理。2013年10月9日,他与同为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的戚正武、洪国藩和姚开泰,向中科院道德委员会写联名信,希望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据央视报道,在这封联名信中,4名院士列举了王正敏申请院士的论文中,涉嫌造假的内容: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且刊物主编为王正敏本人;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要说造假了,瑕疵都不行。这不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不允许这样造假的人存在。”刘新垣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中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王正敏:以调查结果为准
对于刘新垣的说法,王正敏对南都记者表示,复旦大学关于此事已有调查结论:“我很尊重刘新垣,他可以保留他的看法,我认为应该以调查为准。”
2013年9月,在刘新垣等人致信中科院要求将王正敏除名前,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正面回应了举报者对其论文的质疑。报告中称“王正敏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写成知识性的介绍或讲座式文章,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符合该杂志的要求或规定,在学术上不存在违规行为。”
报告还称,“举报所及的王正敏院士的三本书籍不存在抄袭行为”,并认为王编著的《耳显微外科》出版是在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之前,对其作学术不规范的认定,则必须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国外原著图片重新描画,且未一一对其直接注明出处的现象,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在学术规范上是不妥的。”
对此调查报告,刘新垣并不认可,“(调查报告)对事实是承认的,但不说是造假,而是说不规范。抄袭和不规范是两码事,这绝对是抄袭。”刘新垣对南都记者表示,他认为复旦大学对王正敏存在“包庇”嫌疑。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官网显示,王正敏目前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医学部委员。
中科院:正在了解情况
昨日,中科院回应称,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院士如有违背相关行为准则,经查实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最高将可能被撤销院士称号。
除了院士申报材料被疑造假,王正敏被央视指称其研发的人工耳蜗存在仿制嫌疑。人工耳蜗用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价格不菲。2004年左右,王正敏和团队研发出国产人工耳蜗。但据央视报道,王正敏的团队成员称,该团队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高比例仿制国外产品而成。
对此,王正敏对南都记者否认该说法,称人工耳蜗系独立研发:“人工耳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进行自己的独立研究。功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芯片里的几何图形、制作工艺、材料和参数都与澳大利亚的不一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