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潭村1980年代中期开始稻田改种蔬菜花卉,传统农业生产式微。阿伯向左,阿婶向右,农业向哪儿? □米中威 摄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 米中威)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潭村紧邻国内知名的"陈村花卉世界",属于典型的城中村。过去30多年间,潭村的土地不断地被租赁或征收,至今只剩下420亩,仍在务农的村民已不足200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陈村镇不再生产粮食,取而代之是种植花卉。2013年,陈村镇花卉种植面积占全镇农业用地总面积的90%以上。
从农村到城中村
1月5日下午3时许,潭村耕地里,稀稀落落地散落着几个头发花白的老者,他们在不停地劳作。离耕地不远的地方,一个商业楼盘正在开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潭村有耕地、鱼塘共5000多亩,家家户户都务农,或种水稻,或养鱼。
1985年,珠江三角洲被国家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那时起,陈村镇的工业加速发展,农用地不断地转为工业用地。位于潭村北部的工业区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它占用了潭村700多亩农田。如今,这个工业区为潭村提供了每年1100万元的收入,并且成为村里年轻人打工的重要去处之一。工业区的建立尽管没有改变潭村务农的传统,却在潭村打下了工业化的第一个楔子。
1998年,陈村镇政府在潭村东北部建立了占地面积达5000亩的"陈村花卉世界",其中1700亩土地租自潭村。村民将土地出租后,部分被进驻"陈村花卉世界"的公司雇佣,从事浇水、施肥、修剪、搬运等与花卉生产有关的劳动。
2007年,潭村以6433元/亩/年的价格,将679亩土地出租给力源物流城。这块土地的出租在村里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耕地的进一步减少,冲击了农民的安全感。"当时争吵得很厉害,有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对。"区汝江告诉记者,租期太长、租金过低是反对者的理由。
2010年4月28日,因陈村镇华阳路建设工程需要,陈村镇土地储备发展中心与潭村签订征地合同,征地868亩。合同签订后,潭村获得了3亿多元的征地补偿款。此后,潭村只剩下420亩土地,其中389.5亩处于抛荒状态。
务农者不足一成
潭村正南面有一块面积达700多亩的土地。虽然从所有权来讲,这块土地已经从潭村转移到陈村镇土地储备发展中心,由于双方的纠纷,这块土地尚未被镇府使用。如此,潭村村民才得以在这里继续农业生产。
1月5日下午3点,77岁的村民吴早牛佝偻着身体,用锄头吃力地刨着一条引水沟,浑然不觉手上的伤口。这片曾经种植水稻的土地,如今长满了洋葱、菜心、胡萝卜、冬瓜、荷兰豆等蔬菜。吴早牛的3个儿子和2个女儿已外出打工,种田则落在他和年迈的老伴身上。
现年50岁的李玉芬(化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不到10岁就开始割草挣工分,插秧、割稻、砍甘蔗,这些农活她干了几十年。1998年,"陈村花卉世界"建成,李玉芬和同村许多村民都去打工。因为难以适应按部就班的工作,不久,李玉芬就辞掉了工作,回村种菜。
2003年,李玉芬种菜的收入开始降低,这时,她在花卉世界工作时累积的种植经验派上了用场。每年7月份卖完菜后,李玉芬就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菊花。
如今,李玉芬共种植菊花2000多盆。夏天,李玉芬早上4点钟就得起来摘菜,装满两箩筐蔬菜后,运到市场售卖。平时,在锻造厂打工的丈夫下班后也会帮帮手;寒暑假,上大学的儿子也能够分担一些。幸运的话,李玉芬今年种植的菊花能在春节前10天左右赶上花期上市,除去成本,能赚五六千元。
目前,潭村有5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多。
"种地的不到200人,都是中老年。"区汝江告诉记者,老人维系着潭村脆弱的农业生产,一旦他们的身体出现问题,土地将面临抛荒。区汝江担心,随着这批中老年村民退出农业生产,潭村农业生产将后继无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根本不会回来种地。"
花卉种植超9成
陈村镇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农业发展科主任黎广海介绍, 陈村镇国土面积50.7平方公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除了居民区,90%以上都是农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稻从陈村镇的土地上消失,花卉逐渐成为主要农作物。目前,陈村镇农业面积约11.78平方公里,其中花卉种植面积达10.88平方公里,占9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珠三角地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转变是市场化的结果,不必担忧,应该尊重农民意愿,"种植花卉等经济作物与种粮之间会有一个平衡点,国家可以从补贴政策等方面进行调节,让平衡点向种粮偏移".党国英还指出,广东省的农业应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如果生产粮食不具备比较优势,可以不种;如果种粮有潜力,也可以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对粮食生产有促进作用。比如,种植花卉苗木,专业化程度高了,其它地方竞争不过,自然会选择种植其他作物,节省了土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