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
当沙龙出乎意料地在2001年当选为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很多人将他视为巴以和平的终结者。
沙龙的政治生涯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沙龙先是参与创建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并竞选议员成功。之后,他先后在前总理拉宾和贝京的内阁中任高级安全事务顾问、农业部长、国防部长等要职。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尽管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沙龙仍孜孜不倦地带领国民在从阿拉伯人手中抢来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2000年9月,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身份造访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强调以色列对该圣地的主权。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巴勒斯坦的一个挑衅,随即导致持续四年之久的以巴大规模流血冲突。
这场冲突还引发了以色列政坛的一场大地震,巴拉克总理在以色列安全局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被迫辞职,以色列随后在2001年举行总理特别选举。在这次选举中,被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性袭击弄得惊魂不定的以色列民众一下子把沙龙抬上了总理宝座,期待他的铁腕能镇压住巴勒斯坦人,恢复以色列的安全局面。
事实证明,沙龙在位5年,以色列局势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成为总理后的沙龙逐渐认识到,以色列必须以部分土地为代价换取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和美国总统布什见面的十多次经历使沙龙意识到,巴勒斯坦建国是大势所趋,以色列如果继续违抗这一潮流,将会疏远美国这个以色列几十年来的铁杆盟友。
而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意味着当初为了阻止巴勒斯坦建国而在巴方被占领土上修建的犹太人定居点将失去战略意义。
于是,在2003年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后,沙龙开始使用新的政治词汇——他先是表示支持“中东和平路线图”,并破天荒地承认路线图中规定的巴勒斯坦建国方案。更令人吃惊的是,一贯措辞强硬的沙龙居然开始用“占领”这个词定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沙龙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纵容激进组织为由,拒绝与巴方进行对话。他一方面将巴勒斯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软禁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官邸中,并用“定点清除”的方式消灭激进组织领导人,其中包括哈马斯的领袖亚辛和兰提西。另一方面,在美国的默许之下,沙龙从2003年开始修建隔离墙,实施他的脱离接触计划(即单边行动计划)。
之后,沙龙做了一件他所有前任都没能做到的事——撤出所有在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
作为犹太人定居点的总设计师,沙龙曾为这些定居点的建设付出大半辈子的心血。但在2005年8月,沙龙只花了6天时间便完全拆除他当年创建的事业。这次撤离加沙行动掺杂着犹太定居者的泪水,但没有流血。
撤出加沙,让一生毁誉参半的沙龙第一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
但在国内,沙龙的脱离接触计划一直遭到利库德集团内部强硬势力的反对。利库德集团的核心人物、时任以色列财政部长的内塔尼亚胡更是以辞职来抗议撤离加沙的行动。此后,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反对势力不断给沙龙制造障碍。
于是,沙龙决定摆脱掉妨碍他实施宏伟计划的牵绊。2005年11月21日,沙龙宣布退出他在三十多年前参与创建的利库德集团,组建中间路线政党——前进党。在沙龙的要求下,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宣布将原定于2006年底举行的以色列议会选举提前到2006年3月28日进行。在中风之前,沙龙一直信心十足地在为参加这次大选做准备,以期通过大选重新构筑以色列政治格局。
为了给单边行动计划铺就道路,沙龙可谓耗尽政治资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董漫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沙龙既是一位军事奇才,也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早年时期奉行强硬路线,还是担任总理后做出务实的决策,沙龙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和利益。
以色列《国土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认为,沙龙没有特定的政治理念,他既不是为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感到内疚的左翼人士,也不是以建立“大以色列国”为梦想的右翼分子。他只关心以色列的利益,对巴勒斯坦的权益毫无兴趣。加沙犹太定居者的眼泪引起他的同情,但与他实施单边行动计划的决心相比,这点同情就变得微不足道。
“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能在不同的现实情况下,为维护以色列的最大利益而做出现实的选择。”该文指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