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能否谈谈沙龙与中国的关系?
潘占林:沙龙对中国一直都比较友好。时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希蒙·佩雷斯于2003年3月访华,会见了我国领导人,提出了发展中以关系的一些建议,两国关系回暖。2003年6月,我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访问以色列,当时我是驻以大使。对于杨文昌副部长的访问,以色列给以较高礼遇,总统、总理、外长分别会见,副外长和杨文昌会谈。这两次访问标志中国和以色列政治关系逐步正常化,两国关系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南都:你本人应该有见过沙龙几次吧?
潘占林:我任大使期间,见过沙龙几次。有一次是他请各国驻以大使到总理府做客,去了之后我才知道,里面非常简陋,甚至没有足够的椅子,大使们只得坐在小板凳上。
2003年11月,我在离任驻以大使时提出拜会沙龙等领导人,沙龙不仅接受了我的辞行拜会,还特意安排在使馆所在的特拉维夫见我。以色列的主要政府机构都在耶路撒冷,他只有在会见住在特拉维夫及附近的人士的时候,才会到特拉维夫办公。他的临时办公室设在一家宾馆里,当我被邀请进入办公室,他已在门口等候,屋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
南都:你对沙龙的印象如何?
潘占林:沙龙给我的印象是,很和蔼,很有礼貌。
南都:他有谈到访华的经历吗?
潘占林:有。那天,他兴致很好,谈到了昔日多次访华的经历。1987年,他作为商业和工业部长首次非正式访华,当时两国还没有建交。1998年,他作为基础设施部长再次访华,在此之前两国已经于1992年建交。
忆起访华往事,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表示赞赏。他还聊起了1987年访华时,在郊外的公路上看到一个农民用老式的木犁耕田,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非常想弄一副木犁带回以色列,因为他自己有一个农场,每周末都会到农场干农活,他希望把木犁带回去作纪念。可是,因为不方便带上飞机,他最终没能如愿。
美国中东问题学者米勒:
沙龙的胃口相当好
南都:你第一次见到沙龙是在什么时候?
米勒:1973年,我在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的一场婚礼上第一次见到了沙龙。当时他还比较精瘦,非常敏捷。我记得新娘的家人因为沙龙的到来非常兴奋,而沙龙也很高兴参加犹太人婚礼。
他的胃口相当好。我的妻子琳赛和我亲眼看着他狼吞虎咽,把桌上的米饭和羔羊一扫而光。数年后,我也随同美国外交官员与他见过几次。我看着他大口吃水煮蛋和三明治的样子,有时甚至怀疑他对人生的期望,美食应该就够了吧,哈哈。
南都:除此外,你对沙龙还有什么印象?
米勒:人们都说沙龙是以色列的战士与英雄。除了战士外,他还是一个农民。他对土地有深刻的认识和紧密的联系。他对这一点感到非常自豪,他喜欢谈论农场里的动物。沙龙有一个习惯,他坚持在谈正事之前先谈论鲜花和家禽。沙龙自己也有一个农场,他闲暇时经常在农场种植鲜花、饲养家禽。
南都:在你看来,沙龙去世对以色列会有什么影响?
米勒:继沙龙之后的以色列总理大体继承了沙龙的政策,埃胡德·巴拉克、奥尔默特和内塔尼亚胡等都是有能力的领导人。但他们不具备沙龙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他们也不具备沙龙的胆量和果断。谁能像沙龙那样,不顾以色列人的反对,不惜赌上政治生命,单边撤离加沙地带?沙龙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巴以冲突的前景更为黯然。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胡超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