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从2003年的第一次摸底,到后来有针对性地强化湿地保护措施,到将近用5年时间对湿地资源进行又一次的调研,结果依旧不容乐观。近十年来,同口径下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超过5000万亩。
昨日(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召开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湿地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月7日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此次调查摸清了家底,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依靠科技多措并举,遏制湿地减少、退化势头。”
但同时,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酝酿十余年,仍旧未能问世。对此,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湿地保护条例正在征求部门意见之中,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出台还说不准,各个部门之间还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
基建占用面积增长近10倍
尽管国家层面在不断加强对湿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支持,全国湿地面积依然出现了较快减少。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对于近十年来湿地大幅减少的原因,张永利说:“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等一些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其主要原因。”
张永利介绍,围垦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而且受影响的湿地范围仍然占有较大比重。
近十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增长了近10倍,上一次调查的结果是12.76万公顷,这次的调查结果是129.28万公顷。
据了解,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的对比,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
国家层面立法形势紧迫
近10年来,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但是并没有能够有效遏制住湿地面积的减少。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较多,其中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资金和政策,当前来看,尤其是后者的制约更加严重。
针对湿地保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是均以“规划”、“通知”等形式发出。同时,目前全国已经有19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法规,然而,各界广泛呼吁的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依然未果。
对此,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坦言:“实际上我们觉得这个路走下来也很难。因为湿地是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严承高表示,湿地涉及的主要部门包括林业局、农业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海洋、水利等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来推进立法工作。
然而,严峻的形势对于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张永利介绍,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但按照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出的数据,目前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已经逼近2020年的湿地保护红线,且近10年来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并没有扭转。
对于下一步林业局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张永利提出了从六个大的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其中包括,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
对于制定、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的工作进展,严承高透露,正在征求部门意见,正在协商推进相关工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