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一角 /韦祈豪 |
去年2月27日,晨报推出《16名上海学生从名校休学投奔浙江山村,暂别传统教育专心学经典》的报道。这些孩子中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家长们拿出勇气,暂时告别传统教育,用个体微薄的力量体验着教育实验。近一年过去了,晨报记者回访发现,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现在只招10岁以下小学生,导致16名上海学生有9人重新回归到上海的学校,另外3名转投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4名留守。
一年间,学校变了,孩子们变了,他们的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回归上海的孩子们,有的选择主动留级,但孩子和家长都觉得“值得”。选择别离,不一定是选择结束,而是开始。它是一次家长和孩子走入教学实验的尝试,它也应该启发教育主管部门自发兴起更多的教学实验和教育改革。
[学校的改变]
教育局要求学校“带体制内痕迹”
一年前,16名学生逃离上海名校,转投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一年后,其中的9人重新回归上海市内学校。
学校转型“低龄化”
相比去年,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发生了变化。当地教育局希望学校能“带有体制内的痕迹”,学校日前被要求达到学历标准,即该校毕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的学历要求标准。
当地教育局为该校所有学生免费配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教材。学校让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备问,学期中和期末组织两次测试,测试根据孩子自身程度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相应年级的教材,参加相应年级的学业能力测试。以数学为例,一张试卷发下来,独立完成,可以重复考试。“达到学历标准的要求”这一门槛,使得学校转型低龄化。该校校长余慰全介绍,“目前实现了低龄化和本土化的转型,大约六成新生在蒙学阶段,新生籍贯以浙江为主,兼顾上海和苏南。对于其他外省报名者,基本都是劝说家长就近入学,并介绍给理念一致的读经典教育机构。超过11周岁的学生,原则上不再接收。”
上海仅4人留守遂昌
学校的转型,导致去年逃离上海名校的16名学生,有12名重新做出选择:包括9名回到上海的学校,3名转投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只有4名留守。
回归的上海学生,多数回到以前就读的学校,也有个别转了校。家长表示,回到学校接受升学教育是基于现实的选择。回上海的多为中学生,有的面临中考,出于升学考虑,回来的中学生多数主动留一级或两级。
3名转到山东等其他外地国学学校的孩子,还在坚守国学教育,孩子及家长坚信,国学教育将比体制内教育带给他们更大的价值。
[学生的改变]
部分回归孩子现状
●朵吉,回到上海徐汇区原来的学校,就读三年级。数学、英语自学得不错,作文还不能适应。
●敏敏,一年前从静安一所民办初中休学,因面临中考,如今回到上海一所公办初中,留了一级,念初二。
●辰宇,回到上海的国际学校,即将参加高考。
●力力,回到上海公办小学,上三年级,成绩优秀。
部分转学孩子现状
●杰杰,此前从上海虹口区一所知名民办初中休学去遂昌,因王财贵经典学校不再收中学生,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
●小宇,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家长认为浙江学校“老师流动性较大,教学的专业性还不够”。
16名孩子9名回归上海的学校。他们回归了,但家长们反馈:相比之前,孩子们更爱独立思考,更会做人。这一年,孩子们得到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也有年幼的孩子学习一年还看不出明显的改变,不过家长觉得:让孩子去学一种思想,不是马上就能体现的,需要慢慢沉淀,对孩子而言,童年没有太大压力,也是一种快乐。有一个孩子因为在国学学校学习了四年,回到上海的初中,留了两级,但是家长并没有后悔:“我想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人看不懂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可悲。”
朵吉的自卑被驱散了
去年年初,当时9岁的朵吉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之一。妈妈那时问他:“要么选择在现在的名校学习,但学习压力还是那么大,要么选择去山村学习,学习会很快乐,但是,一学期只能见爸爸妈妈两三次。”朵吉毅然选择了后者。
一年后,考虑到浙江遂昌国学学校也在与体制对接,孩子以后还要在上海读中学,朵吉回到上海徐汇区原来的学校,就读三年级。朵吉的数学和英语自学得不错,都能跟上,唯有作文的写作模式,一下子还不能适应。离开浙江的学校,孩子有些舍不得,他说,他想念那里的同学。
不过,一年后的朵吉变得沉稳和自信,能静心和大人长时间地交流,有了超越年龄的沉稳。记者问他作文上是否还有点困难,他回答:“我会加油!”因为住校的生活,朵吉的独立能力增强。徐汇区学校的老师为了鼓励朵吉,还让他做了小队长。朵吉身上一年多前的自卑和不快乐,驱散了。
妈妈明月说,虽然离开了遂昌,但他们学习国学的念头并不会中断。每周末,朵吉还在上海一个国学学习点学习。明月说,为了不中断国学的学习梦,她未来也有可能办国学培训班。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可以自荐当老师。
换了学校,主动留级
14岁的敏敏,从静安区一所民办初中休学后,在浙江学国学一年后,如今回到上海另一所公办初中学习。回归后,她留了一级念初二。
休学前,敏敏每天的课业负担重,与老师的相处也出现了一些困难。为了让孩子学会如何为人,敏敏妈妈把她送往浙江。“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学习如何为人,每天功课又做得那么晚,他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爱,又如何能爱别人、爱国家?”
这一年来,敏敏在浙江学习愉快,因为不久面临中考,所以回到上海。不过,她从民办初中转到公办。
敏敏喜欢现在公办学校的老师。有一回,敏敏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解答了数学题,当时老师还以为她解答错了,结果老师演算一遍发现答案和敏敏一样,而敏敏的做法还更简单,老师当即承认判断有误并表扬了敏敏。
谈及敏敏一年来在浙江的学习体会,敏敏妈妈认为,“它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但是它会对人的一生都有好的影响。这一年,孩子独立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
学的可能不考,但有价值
因为热爱国学,张女士的两个儿子一起休学来到浙江。如今,18岁的大儿子辰宇已转回了上海的国际学校,即将参加高考。而8岁的小儿子力力今年也转回上海的公办小学上三年级。
力力是一年级结束去学国学的,一年后,直接上了三年级,现在已融入学校生活,成绩优秀。“孩子在这一年中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国学知识,是在原来的学校同样时间不能收获的,孩子也增加了一定的自信和自控能力。”张女士表示他们一家仍然会多探讨和学习国学知识。
张女士说:“孩子已经学到的知识在考试中可能根本不会考到,但是却很有价值。”她说:“现代社会,包括学校,有些功利化。学习东西不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只有通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几十遍以上,你或许才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提升,这不是轻易就能够去表达、去衡量的一个东西。”
3人转投其他国学学校
相比回归的孩子而言,另外3个孩子选择将别离之路走得更远。他们转到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继续求学。转学原因主要是因为王财贵经典学校不再收中学生。另外,也有个别家长觉得该校教学上还有不足。
16岁的杰杰和妈妈决定彻底放弃体制内学习。杰杰16岁,成绩很不错,以前还是奥数重点班的学生,从虹口区一所知名的民办初中休学去国学学校。妈妈施女士热爱国学,她觉得孩子学做人远比学奥数重要。
杰杰妈妈说:“孩子如果接受体制内教育的话,目前应该是读初三,可孩子和我都不想回来。孩子已经放弃体制内学习,新转的学校课程还是中英文读经、古琴、书法等课程。”
“孩子现在学习得很快乐,每天生活得很充实。在国学学校里,每天读经典,写书法,人的内心变得非常静。如果,孩子每天背着一个书包去学校,做着重复的题目,我觉得很没有意义。因为浙江的国学学校不再收中学生,我孩子学习了半年后换到了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现在孩子的改变很大,比以前更会思考,更会做人。”
7岁的小宇也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孩子妈妈说转学原因是认为浙江国学学校还存在不足:“老师流动性比较大,国学教学的专业性还不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