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记者发现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告诉记者,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
春节临近,记者下乡走访,发现不少假冒伪劣商品藏身农村集市商店,坑蒙农村消费者。
假冒伪劣大行其道
在陕西渭南市华县赤水镇的一个集市上,记者看到一种名为“乡吧佬·香佬大”的鸡腿,肉已变色,封口处还有不少黑色不明物质,翻遍整个包装袋都找不到生产日期。一个商店的旺仔小馒头的生产日期是2012年7月18日,早就过了9个月的保质期。一种天宜园牌的绿豆沙拉膨化食品竟然是2011年8月29日生产的,过期超过一年,店主说这些商品一般都整箱批发给村里的商店。为了让过期商品出售,商家费了不少心思,一瓶标价10元的“OKLY”牌玉兰花油,生产批号被涂黑,“请于标示日期前使用”的“前”字也被涂黑。
在湖南长沙黑麋峰,前不久,11辆环卫专用车运载的重达60吨假冒伪劣产品被倒入销毁区,进行碾压填埋。此次销毁商品主要是假酒、假冒休闲食品等。长沙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主要流向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小超市和零售店。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山寨商品,还有过期食品、三无产品等假冒伪劣商品,在一些农村集市商店寻常可见。
农民不满无奈接受
不少人认为,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有点图便宜“知假买假”。然而,记者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对集市商店里的假冒伪劣商品很不满意,但很多时候只能无奈接受。
“去镇里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现在路面硬化了,骑摩托车也要20多分钟,”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冯家村村民严琴告诉记者,“有时急着用,来不及去镇上买,知道是假的也只能将就一下。”
湖南农村的一位商店经营户说,他都是从县城经销商进货,最看重的是价格,至于“商标”、“生产日期”都不太在意,“哪样好销就进哪样,有时假货赚的差价还高些。”
事实上,在采购环节,农村一直处于劣势。长沙一位超市加盟商告诉记者,由于根本无法与供货厂家直接对接,农村商户只能通过各级经销商进货,有些经销商为赚取更大差价,从不正规小厂家进货,以次充好。
完善农村商贸体系
陕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问题产品流向农村。这种二元结构既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更包括实际监管力度在城乡间的失衡,“政府监管无论是力度、措施,还是方向、重点,都倾向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假冒伪劣治理还很不够”。
“一方面,农村消费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四川省工商局消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工商部门将大力开展“红盾春雷行动”,在批发市场、农村市场、城郊结合部、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查处“不合格商品”和“傍名牌产品”。
湖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构建完整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商品从厂家到农村商家的“最后一公里”,以利于正牌商品进入百姓家中。另外,还应该加快农村超市的布局,从而让更多农村消费者像城里人一样,购买商品时有更大的挑选余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