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月21日刊发题为《对中国傲慢是错误的》的文章称,19日,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汉堡补过了自己的95岁生日。其中一大政治话题是这位前总理明确希望探讨的“中国和西方”。他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德国前驻美大使沃尔夫冈·伊申格尔和经济学教授亚丝明·梅-易·法格尔就该话题进行了45分钟讨论。
施密特和基辛格都是在1971年结识中国的。时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当年对东亚地区进行访问。回国后,他建议总理勃兰特与未来的世界大国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这一建议成为现实。同样是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两次造访北京,为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路。近年来,施密特和基辛格都撰写了有关中国崛起的著作。
文章指出,这是一次快速崛起。中国在20年时间内迎头赶上,而西方为此用了200年。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紧追美国。中国拥有3.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经济在长达10多年时间里以年均9%到11%的速度增长,虽然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有所放缓,但增速仍令人印象深刻。很快,按国民生产总值—但还远谈不上按人均收入—计算,中国将再度恢复其直至19世纪30年代的角色: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文章称,中国如今是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它的经济崛起必然带来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影响。它有可能变成紧张制造者,也可能成为制衡力量。中国将在南海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表明它趋向何方。
无疑,不论基辛格还是施密特都警告不要对中国采取傲慢态度和过激反应。他们认为,与避免远东出现新对峙甚或军事冲突的必要性相比,实现人权是第二位的。施密特指出,和平比人权更重要。基辛格对此表示赞同:国家领导人必须对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和需要时间才能结出的成果加以区分。他建议一种“协同进化”,即发展的同时相互靠近。
文章称,两位友人的对话让人想起1896年6月俾斯麦与到访的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一段谈话。后者问:“我们怎样做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俾斯麦回答:“最主要的是,如果最高领导层有改革的魄力,就能做成很多事情;如果缺少魄力,则一事无成。”
文章说,如今,全新的“最高领导层”已在中国掌舵。“我们祝愿他们不仅拥有改革的魄力,也能瞄准正确方向:对内以法治国家和先进的民主化为目标,对外则着眼于合作、宽容与和解。”德国前总统里夏德·魏茨泽克20年前所讲的一句话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用:“中国的成败影响整个世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