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相继召开地方两会,三公经费削减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这一天起,勤俭节约成为政务活动的基本要求。
如今,距离八项规定的出台已经近14个月,各地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个省(区、市)拿出数据,会议削减最高达50%
按照八项规定的要求,各级政府要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政府都开始从公务接待、公务会议等支出上下功夫。正是从2012年底开始,之前一直火爆的高档餐饮冷了下来,花卉租售市场冷了下来,高端礼品市场也冷了下来。
在我国,公务接待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人员因公出国(境)费用被称为三公经费。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全国多个省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查阅,结果发现,有些省市给出了削减三公经费的数据,有些省市尚未公开相关信息。
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国31个省(区、市)中,共有十余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2013年三公经费的削减情况。
其中,北京市市级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1.27亿元;重庆市市级三公经费压缩25%;河北省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压减6%左右;浙江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5%;福建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3.5%;西藏自治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5%;陕西省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1.3%;青海省省级三公经费压减5%;河南省省级三公经费压减12.2%;甘肃省压缩三公经费20%以上;辽宁省省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17%;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接待下降35%。
还有一些省(区、市)拿出了“一般性支出”、“行政经费”等削减的数据。
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压减一般性支出1.3亿元;贵州省压缩5%行政经费;山西省压减部门一般性支出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压缩自治区本级一般性支出21.7亿元。
会议、活动的削减是2013年各地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9个省(区、市)在会议、活动的削减上都拿出了成绩单。从记者的统计来看,在公开会议数量削减的地方政府中,会议削减最高的达到50%,文件削减最高的同样达到50%。
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年文件简报和自治区级会议分别减少50%和40%;北京市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全市性大会减少了40.4%,以市政府名义举办的活动减少了50%;重庆市取消节庆、论坛、展会活动197项,政府系统会议和文件简报减少一半;上海市政府全市性大会比2012年减少50%;湖南省全省性会议比上年同期减少35.7%,省委、省政府层面下发的文件数量比上年减少20%以上;福建省全省性文件数量同比下降14%;山西省压减省直部门会议经费20%;吉林省减少各类会议40%,压缩文件简报50%;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会议和发文数量分别减少14%和17%。
削减三公经费,政府部门做得合格不合格
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公开削减三公经费的相关数据。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天津在2013年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但并未给出公开数据。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政府的会议文件简报均大幅减少,政务接待进一步简化、规范,但却只公开了两个数据:省级考核检查活动精简82%、评比表彰活动精简71%。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三公经费明显下降,但下降多少,并没提供数据。
同样的情况还有江苏、云南、四川、山东、黑龙江、江西等省。安徽省、海南省、湖南省尚未召开两会。
相比而言,一些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则拿出了自己在2013年的三公经费相关数据。
广州市给出的数据是,该市2013年会议经费同比下降52%,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同比下降10%,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30%。没有新建楼堂馆所,因公出国(境)经费同比下降24%,清理违规使用专项资金9768万元。
深圳市2013年市政府下发公文减少30.3%,全市性会议申报核减率83%,三公经费下降11.5%以上。该市本级各预算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预计执行合计5.22亿元,而2012年三公经费实际执行数6.31亿元。
福州市2013年全市性会议、文件简报数量、三公经费分别下降20%、28%、13%。
成都市公务接待费下降51.4%,因公出国(境)费下降34.4%,下发文件和全市性会议分别减少18.6%、12.2%。
“客观地说,尽管2013年中央、地方政府在落实八项规定上都花了力气,但看得出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公开三公经费相关信息还是有顾虑。”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蒋洪说。
蒋洪从2008年就开始呼吁阳光财政,多次呼吁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他表示,虽然看到了过去一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并不显著。
“2013年中央在反腐问题上打苍蝇、打老虎。相比之下,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成果没有反腐的成果显著。”蒋洪说,尽管多个地方政府公开了三公经费数据,但人们对三公经费的含义并不清楚,对数据的可靠性还有怀疑。
蒋洪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三公经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详细、清晰的数据和解释。“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真正掌握所有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信息,从去年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来看,三公经费一减,很多行业都被波及,可想而知,这个数字会有多大。”
不过,对于三公数据的含义,许多公众乃至专家仍然感到困惑。比如公务接待费下降五成,意味着什么?缩减了几成算优秀?
蒋洪告诉本报记者,削减三公经费,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假设过去官员一顿豪华宴会花3万元,如今削减到1万元,政府部门会觉得力度很大了,但对公众来说,费用依然太高。费用该削减多少、政府部门做得合格不合格,应该由社会来判断。“政府部门在三公数据的公开和解释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尽管多地尚未公开2013年三公经费相关数据信息,但在对2014年的工作安排中,已经有多地政府表态要对三公经费继续压缩。
从公开信息可以看到,多地政府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均有所下降。其中,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提出的压缩幅度超过10%,浙江压缩比例高达30%,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提出的压缩幅度约为5%。
政府账单彻底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整体上来看,2013年各地在落实八项规定、削减三公经费上都作出了努力,三公经费也下降了不少。”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但从过去一年高档消费场所的冷清来看,落实八项规定是有成效的,一些社会消费受到了冲击。但是各地方政府有差异,有的落实比较及时,动作也比较大,而有的可能观望了一阵子,导致拿不出数据来。
中央八项规定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要求。在汪玉凯看来,这样的规定不会只是一阵风,而会是今后一项严格的制度。
“2014年可能会有更严厉的要求,全面改革的方案也要实施,这其中有三公经费控制、公车改革等内容,各地都会有相关的布局。”汪玉凯说,在这些内容中,有的制定了量化指标,有的虽然没有量化指标,但也会有严格的要求。
在蒋洪看来,过去的一年,中央、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涉及面也是有目共睹,但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内部化监督方式还是需要转化成制度性的变革,转化成社会的、公众的监督,这样才能使八项规定获得持续的效果。
“内部监督有必要,但有局限性,会存在内部的管理问题、利益纠葛问题,会弱化这种监督,而社会的、公众的监督则会把监督变成长效机制。”蒋洪说,社会的、公众的监督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是持续的,不会是一阵风。
要做到社会的、公众的监督,就需要信息的公开。在蒋洪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政府的账单彻底公开。只有公开了账单,才能形成判断。对政府三公经费该花多少?社会才会形成共识,从而才能准确地制定三公经费标准。
这样的信息公开,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正在逐步推进。
2009年全国两会之后,财政部第一次拿出了“国家账单”,4张表格。2010年两会之后,4张表格扩容到12张,这一年,有75个部门亮出自家账本。201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92个。2012年,增加到97个,同时,一些省级政府也开始公布预算信息。
“只有公开了数据,才能真正形成社会监督,才能真正把权力控制住,也才能让公众真正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决心与成效。”汪玉凯说,但从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在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上做得严重不足,公开的工作恐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北京1月27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