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2月2日电 当记者推门进入现年8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洪山的房间时,他正躺在床上晒太阳。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张洪山赶紧起来,吃惊地问:“中央媒体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怎么会来这里呢?”
还没等记者开口,他就从床头拿出自己编写的快板,说:“这就是我老汉住在这里的感受”。在这个题为《生活赛神仙》的快板中,张洪山的台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电动大门亮灿灿,彩砖路面惹人羡;柏油通道宽又宽,住的大楼像宫殿……”
张洪山所说的“宫殿般的大楼”正是投入使用不到两个月的延安八一敬老院。与其他敬老院不同,在这里休养的都是老红军、老复员军人。与1959年创建初期的二十几张床位相比,新建成的延安八一敬老院设计床位400多张,供全市老红军、抗日老战士和老解放军战士常住或轮休。
张洪山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人,1951年,20岁的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卸下戎装,在家务农,育有四女一子。
在延安,像张洪山这样有过战场经历的老兵有4000多名。进入新世纪,中国逐步加大对退伍老兵的抚恤力度,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在上一年基础上增长15%-20%。
“老婆子(妻子)不在了,儿女不在身边,即使在身边也得忙自己的,没时间招呼我。一个人住得自己挑水、拾柴、做饭,在家种点玉米,卖掉玉米买面可以吃馍。”张洪山这样回忆2012年进入敬老院以前的生活。
新建成的延安八一敬老院位于延安市枣园镇裴庄村,占地50亩,距离市中心约15分钟车程,首批入住的老人130位,敬老院的运营经费由延安市政府负担。
“由于新敬老院刚刚投入使用,入住人数还不足三分之一,年后陆续还会有老人入住,受中国人养老尽孝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儿女双全的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 延安八一敬老院院长徐建华说。
86岁的抗日老战士刘泽民是张洪山的室友,他告诉记者,来到敬老院后不但生活比以前方便了,还“认识了新战友”,一起回忆战场经历,有很多共同语言。
张洪山和刘泽民住的房间约30平方米,木地板,实木床。房间内壁柜、液晶电视、空调、饮水机等生活设施齐全。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延安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老红军161人、抗日老战士733人、其他时期在乡老复员军人4072人。
和其他地方敬老院一样,延安八一敬老院也面临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困难。据了解,敬老院目前有74名服务人员。“如果所有床位住满,还需要大量护理人员,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行业,文凭高的看不上服务工作。”徐建华说。(记者:杨慧、李志晖、陈晨、薛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