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很多人都会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算算传唱了15年了,这首歌就是在提醒做儿女的要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歌曲每个人都唱过,但是歌词中提到的,刚才我们说到的常回家看看。有几个人能坚持做到呢?
来看看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全国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让社会所面临的养老压力现在也是越来越大。
不少的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这是今天社会化养老的一个发展趋势。很多地方都尝试探索一些新的养老模式。不过,不少新探索却面临资金短缺、缺乏专业人才等老问题。当新模式遇到老问题,究竟该怎么来解决呢?
春节前,58岁的志愿者时永清,来到76岁的许新兰老人家,拿起拖把,忙活起来。许新兰说,子女工作忙,年前大扫除多亏了时永清:
许新兰:我老伴去世11年,孩子有时候工作忙,有时候都不来。他没来之前我一个人打扫,一个人还孤单,还蛮累的。她真是像我女儿,比我儿子还好呢。还跟我聊聊。聊聊身体呀,生活过得怎么样,反正关心关心,关心身体。
像许新兰老人一样,目前南京兴达社区已经有千余名老人,享受到了这种无偿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建立了“爱心互助时间银行”:志愿者将他们付出的养老服务时间存到虚拟的“时间银行”,等到自己需要养老服务的时候,可享受免费服务,或者,他们也可以选择换取劳务收入。许新兰老人讲,有次她突然发病,多亏了志愿者时永清及时赶到,送她去医院抢救:
许新兰:我发病的那个时候,我突然不能动了。吐得不得了。随喊随到。她还是不错的,平常要带我到医院有时候不能走路,她带我到医院。
南京兴达社区的“爱心互助时间银行”建立4年来,目前已经吸引了800余名志愿者加入。然而,成立初期,资金全靠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主任陈金松到处“化缘”,曾因资金有限,时间银行又遭遇“挤兑风波”,差点儿坚持不下去:
陈金松:他说要不你就先把这个钱支付给他吧。我当时一算傻眼了,平时让他去帮助这个奶奶,帮助那个叔叔阿姨,或者是老爷子不觉得。一算之后好几万块钱,当时一下子叫我怎么拿呢?没办法我说把房子租出去。应急一下。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尝试类似的做法。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代理儿女”,不论叫法如何,都是由专人免费到老人家里,给老人做做家务、陪伴老人。但是,所需开销的钱从哪里来?在山东聊城高唐县办起了第一家民办养老院的安淑英同样面临资金问题。当地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不小,现在她的养老院里住着56位老人。而对养老院现在的有限条件,安淑英并不避讳:
安淑英:老年人来到我这个地方特别简陋,你条件在这里摆着呢,咱又是个老农民,有多大的精力、财力干这个老年公寓,缺这个少那个,反正困难不少,总而言之反正老年人体谅我。
现在,养老院里有11名护理人员,但是值班、厨师、维修等工作都是安淑英的老伴在承担,为的是能节省一部分费用。为了解决社会养老机构资金难的问题,近年来,安徽铜陵、福建泉州、江苏南京等多地都采取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像“南京兴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这样的社会养老组织持续发展。而河北抚宁县高庄敬老院这座农村敬老院,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自给自足的院办经济,来解决资金问题。现在这里种着水稻、蔬菜,养了家禽家畜。一年下来产蔬菜25万公斤、稻谷10万公斤,年出栏肥猪1000多头、鸡鸭1000多只。老人们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愿参加劳动。
崔云汉:这个蔬菜、粮食、鸭蛋、肉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都吃自己的,不用买,我们主要是自给自足。
但即便如此,高庄敬老院院长赵玉河也发愁,敬老院职工流失严重:
赵玉河:河北省最低的工资标准是1260,人员工资偏低,干干的就跑了,现在工作人员养不住。
兴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主任陈金松也提到,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家政服务,资金问题外,最重要的是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记者刘飞)
作者:刘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