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对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而言,收假更应成收心“集结号”,而不该有什么状态切换的缓冲期。毕竟,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属性,决定了其“在位的必要性”。
春节假期已结束,套用一句“马上体”—上班族们该“马上开工”了。可据新华社实地探访,在多地的窗口单位,有的已整装归位、按时上班,但也有的单位,如安徽合肥某局交易中心,数位职员就围成一圈彼此递烟聊天;还有很多单位,缺岗少位现象严重。
实质上,每次长假结束,“收假须收心”的呼声都会应势而起。对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单位而言,收假更应成收心“集结号”,而不该有什么状态切换的缓冲期。毕竟,其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属性,决定了其“在位的必要性”。
可揆诸当下,一些政府部门的“节后状态”,却不尽如人意:缺岗、迟到、怠工,只是惯常景象。正因如此,节后是媒体曝光机关单位人员玩游戏、串门聊天等的密集期。有些单位总会因“时”制宜地开“收心会”,但效果难期。
而这次,一些地方部门的懒散情状,又登上舆论曝光台:比如河南尉氏县国土资源局等,就被曝工作日大唱“空城计”,多数办公室房门紧锁;而上面述及的合肥该涉事单位,公务人员扎堆抽烟聊天,无疑也是“心不在焉”……这还只是因行为“出格”,撞上媒体探访“枪口”上的。
要知道,几乎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有上级单位、媒体例行探访,在这情境下,一些公务人员仍无法从假日作息习惯、“玩乐制式”中抽身,这何尝不是“顶风”违纪?
按理说,每到节后,群众来办事的刚性诉求就会“苏醒”,机关单位的勤政姿态也该“满血激活”。公职人员能否“司其职”,也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成色与质地。在职能分工细化的语境下,他们更应归位守职,以应公众不时之需。若其不在状态、萎靡低效,甚至压根不在岗,难免耽搁事、出差错。更何况,作为社会运转链条上的攸关一环,在企业、个人已“开马力”的情况下,机关单位若懈怠,必然会给社会“添堵”。比如办证、审批、受理案件等,若迟迟不进入有序的“工作节奏”,必会给民众“设障”。
就此看,“马上工作”对公职人员来说,无关苛求,而是个体应有的行为自觉,也是一种硬性的纪律要求与必备作风。眼下不少地方开展对“慵懒散”的整治,节后“不在状态”,显然也该列入被整治作风之列。
这种整治,显然不能是“应景式”的,而应是内嵌于常态化作风治理之中:如加强内部考核,对缺岗、怠工者给予批评、停职等处分;各级纪检、纠风办等也应明察暗访,加强监督,依规追责,不妨实行“每例通报”机制;除此之外,还应疏通投诉、举报渠道,实现全民共治。
应看到,在此之前,已有地方从违纪层面,对机关单位节后散漫进行问责,但辐射面仍止于“媒体曝光”的,且问责也多是即兴为之。基于此,对节后慵懒散的常态化治理,理应被提上日程,以实打实地问责托底,为其戴上紧箍咒。而在转作风背景下,其力度自然更应加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