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视野去看待武汉,它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后撤销)。以地理标尺去测量,它九省通衢,贯通南北,被誉为中国经 济 地 理 的“ 心脏”。以教育指标去分析,武汉是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拥有全世界最多在校大学生。以经济发展去审视,它曾是中部地区的重工业城市,现在正大力追赶长三角、珠三角的步伐。
而记者本人,更愿意从吃货的眼光去看待,武汉拥有品类繁多的小吃,顿顿吃,保证吃上一周不重样。除了传统的热干面、牛肉粉、面窝、豆皮、汤包等,还有被誉 为“ 黑 暗 料 理界”翘楚的烧烤,武汉烧烤兼南北之长、成独家一派,特点之一,就是无菜不烤,除了猪羊牛肉等,还有牛蛙、乌鸡、辣椒等,吃起来滋滋入味,唇齿留香,此味道难以用文字形容,吃过以后,必念念不忘。
武汉本土作家方方2005年发表小说《中北路空无一人》,笔下的中北路是穷得叮当响、灰头土脸地藏在中南路身后。时至今日,现在的中北路横跨“楚河汉街”、连接武汉大道,形成以金融为主的总部经济一条街,再也找不到小说中的影子。
中北路的发展只是武汉近年来转型升级的缩影。全市环线高架拔地而起、地铁线路日益完善、武汉大道顺利通车等,大武汉向世人展示着复兴的雄心。
通过明渠连接两湖
2月1日,农历大年初二,暖冬,廖伟(化名)与朋友相约在“楚河汉街”的咖啡馆聚会,他是一名武重(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子弟,走在步行街上,有着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这片曾是武重宿舍原址,拆迁重建后已难辨当年风貌。
“我的家好像就在这里。”廖伟在“楚河”旁边,随手指着一栋新式建筑,回忆着。在他脚下流淌的“楚河”,其实是一条人工明渠,连通东湖与沙湖,是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启动项目,也被外界称为武汉史上最大规模治湖工程。
武汉拥湖千年,历史上,东湖和沙湖天然相通。上世纪60年代,城市建设需要将东湖和沙湖分开。时至今日,也是城市建设的力量,再次让东湖和沙湖相通,除此,杨春湖、北湖等湖泊也与之相同,形成六湖相通,通过水网工程重现湖泊原生态,即实现“沟渠相连,杨柳拂岸,一橹摇六湖,芳草碧连天”的风景。
“我们经常去的那家大排档,应就在这里。”每走到一处,廖伟与朋友回忆着往昔,他的童年、青年都在这里度过,在一排新建楼房背后,寄存着那时简单的快乐。
沿着“楚河”的一条街,名为“汉街”,不言而喻,此名与“武汉”二字一脉相承。“楚河汉街”皆由万达集团耗资重金打造,承担商务、办公、居住、服务、生态、旅游等功能,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发展轴。由于带动效应,周边的房价已攀升至武汉市的前列。
2011年11月19日,“武重宿舍”公交站正式更名为“东湖路楚河汉街”,公交车司机口中“武重三街坊”成为过去。“这里留下的,可能都是记忆了。”廖伟说。
一年建的高架是过去20年两倍
走到“楚河汉街”的南端,不远处就是水果湖中学,它是廖伟的母校。“我很多同学,就住在这附近。”廖伟说,毕业以后不少同学去各地读书,后来再去到各地工作。每年过年,是难得聚会时间,廖伟经常负责开车接送同学们。
“原来送同学去武汉站要40分钟,现在10多分钟就到。”廖伟说,这得益于武汉二环线建成通车。
二环线是武汉中心城区的快速路。在武汉过去道路体系中,城市道路快慢不分是拥堵的核心病因之一。据国家规范,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比例应为1:2:3:7,但武汉城区此前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
高架路是城市快速路建设模式之一。1991年,武汉市首条高架桥——— 武胜路高架建成。截至2010年,武汉已建成的高架桥长度共计约4公里。
这一封存已久的数据在2011年迅速被打破,当年一年正式建成通车的5条高架桥,总长度已超过8.5公里,是前20年的2倍。
同年,被誉为“江城最美大道”的武汉大道全线建成通车,被湖北本地媒体形容为:“一条路,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梦想与复兴雄心”,这条路主线设计时速60公里,从水果湖直通飞机场,东湖宾馆的客人,再不用为赶飞机而提前两三个小时出门。
据武汉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到2015年,武汉计划建设快速路270公里,其中高架约占190公里。
每年要开通一条地铁线路
在中心城区大规模兴建高架时,地铁建设也同步建设,一时间造成满街是工地、处处行车难的表象。“目前,好一些了,部分地铁线路终于通了。”廖伟说。
这是专家所称的市镇建设“收获期”。2012年12月28日,武汉市地铁2号线通车,标志武汉地铁时代的来临。“这条地铁开通有个小争论,就是这是不是武汉第一条地铁。”廖伟说。
早在2004年,武汉就首次开通“轻轨”1号线,而这条线路并非在地下,而是在高架桥上。专家曾表示,轨重每米60公斤以上,每小时客流量3万至6万人次的叫地铁。武汉首条地铁是“轻轨”1号线,而非地铁2号线。武汉地铁时代元年,应在2004年。
目前,地铁4号线已于2013年12月28日投入试运营,3号线仍在施工中。此后,武汉市将每年都有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至2017年,共计七条线路覆盖全市。
在过年聚会时,廖伟经常调侃在外工作的朋友说,“你们要多回武汉看看,不然发展太快,你们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乡情·手记
舌尖上的乡愁
儿时记忆中过春节,最重要的三件事:吃年饭、放鞭炮和压岁钱。时光荏苒,白马过隙,我已过而立之年,派发压岁钱成为了义务,领压岁钱再也不是权利,无法享受偷偷数压岁钱的快乐。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放鞭炮已被视为一种陋习,在我家乡武汉被禁止,我们送走了鞭炮声和火药味,却又少了一份年味。唯独只有亲友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顿年饭是最能体会年味、最能慰藉乡愁的活动。品尝地道家乡美食,唤醒味蕾中最深刻的记忆,感受曾经熟悉的油烟味、烹调声和祝福语,才能释怀沉淀了一年对家的思念。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总结了“吃”对中国人有着天大的意义。在春节里,全家人准备一餐年饭成为了最温馨的时刻,传统上,对武汉每个家庭来说,炸元子、做藕夹、腌腊鱼、包饺子等这些是准备年饭必不可少的环节,藕、鱼这些食材,透出了武汉这个“百湖之市”的特点。这些菜肴看似普通,但工序和寓意却不简单。例如炸元子,元子就是南方所称的肉丸,将肥瘦均匀的猪肉剁碎,加入适量姜葱,放入作料调味,拌入鸡蛋和鱼茸,并朝一个方向搅拌,直到碎肉起劲。同时开锅热油,“开油锅”也是准备年饭的重要一步,除了元子,藕夹、春卷、翻饺等年饭食物都入锅炸,滚滚的热油,也寓意火热的生活。将捏好的肉丸,放入油锅炸透。儿时,我守在油锅旁,等着大人将炸好的元子起锅,可以第一时间品尝到美食,也是一件春节中的乐事。
当下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吃,再也不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具体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来说,吃什么成为每个人的身份标识,曾有人说,爱不爱吃热干面,是区分正宗武汉人和非正宗武汉人的试金石。我试着揣摩,饮食与地域特征的联系,发现吃热干面与武汉人性格匹配,一样地耍拉不嘀哆(武汉话,爽快干脆),一样地讲味口(武汉话,豪气爽快)。就像我每次回武汉,过早(武汉话:吃早餐)不吃碗热干面,心里就感觉有些不完整,好像没有回家一样。
乡问·同题
Q:你觉得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交通变化太大了。就在这几年里,通了地铁,通了高架桥,整个城市分成一环、二环、三环,交通更加便捷。但过去与朋友一起宵夜的地方,很多拆掉了,让人很怀念。
Q:对故乡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最担心故乡未来哪方面的发展?
A:希望武汉发展得越来越好。我过去也去外地工作,但走了一圈,还是觉得自己的家乡好。最关心故乡的交通发展。现在交通方便了,感觉回家更近了。
Q:故乡什么事物最能寄托你的“乡愁”?
A: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最能寄托自己的乡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涂峰
专题统筹:陈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