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待遇比美国高不少,干嘛不回来? ”
这些年,不时听到亲友说这样的话,我都一笑置之。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亲友希望我回来的心情也很好理解。但是,中国的人均GDP毕竟才刚过6000美元,美国则超过5.1万美元,说国内待遇高,是否有点一厢情愿呢?
然而,日常经验一再告诉我:国内确实待遇高。这些年,不少地方为引进人才到美国办招聘会,许诺的口气硬得很:肯定比你在美国的现有待遇高不少。一位办教育服务公司的朋友透露:他在美国分部招募了一位中国雇员,加州大学的全A毕业生,年薪区区2万美元,雇主需帮她办理一下工作身份,人家感激涕零,干劲大着呢。2万美元,在国内也就12万元人民币出头,找个英语这么过硬的怎么可能?
如今我们年过半百或年近半百的人,历经沧桑后,都特别热心和老同学聚会。二三十年不见,聚到一起发现大家天各一方,经历五彩缤纷。那些去美国的虽然过得不错,但真论起经济实力来,还要数留在国内的几位。过去总听到海外一些中国人若有所失地抱怨,说因为留学错过了发财的机会。我当时总觉得,这不过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所激发的幻念,但对老友们进行近距离观察,发现“那边的山”确实要高一些。还有位从顶尖工学院毕业的高科技工程师说:别把我们这个行当想得太精彩,好像谁都是个小乔布斯。找到个好公司,年薪十几万美元,算是不错了,再高实在很难。很多人选择回去,也并非没有道理。这样的人才,在国内的回报确实会高不少。
且慢!廉价人力资源难道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吗?怎么可能回国挣得多?
其实,这样的“优势”,在制造业中已经开始削弱,在一些知识领域,甚至已经成了“劣势”,即人才成本要高于美国。美国一个同样水平的英语老师,来中国往往收入要高不少。我的一个美国学生毕业后,在中国找到教英语的工作,真是如获至宝,她在美国别想有这么好的机会。在中国,“原版”的英语教师遍地都是,不少还有常春藤背景。在大学里任教的老外越来越多,许多相当高层次的海外中国人,也纷纷回来。也许媒体在报道时难免夸大其辞,但这种趋势则是很难否认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美国不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对知识的需求更强烈吗?以我的一孔之见,这貌似是美国还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举个简单的例子。女儿学钢琴,找了个非常优秀的俄罗斯老师,每小时65美元;家里水管坏了,找个管道工,一小时95美元。当然,这并非两人的实际收入。钢琴老师受音乐学校雇佣,管道工受公司雇佣,也许钢琴老师留在自己手里的钱比例高一点,但她从小练童子功、在一系列音乐比赛获奖乃至日后到著名音乐学院训练,在这里似乎显示不出任何知识的回报。在我们这个教书匠的行当,拿到终身教职当然不错,但是,许多常春藤的博士在波士顿地区的大学穿梭,当临时教授,累死累活一年就两万多美元,还没有医保等福利,比干粗活的人收入低不少。这不是“脑体倒挂”吗?
在我看来,从经济回报的角度看,干粗活或者干技工的活,还是在美国好。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不是在俄亥俄州碰到声称自己一年挣二十多万美元的“管道工乔”吗?对此,美国人也没觉得很离谱。但如果你是常春藤的历史学终身教授,称自己年薪20多万美元,大家就会觉得有些离谱了。就算你大名鼎鼎,如果没有畅销书的外快,很少有几个人能从常春藤的历史系拿到这样的年薪。
你说说,美国这个样子,算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了吗?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作者:薛涌 (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