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中国经济周刊》联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课题组共同发布中国“老龄社会发展指数(2012)”、“养老金发展指数(2013)”、“医疗保障发展指数(2013)”,评价结果显示,除“医疗保障发展指数”评价结果刚过及格线外,其余两项均不合格。
单从数据看养老,就能知道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难题的预警越来越强烈。如果说“指数”这样的概念仍然难理解的话,那么切实的数字更震撼: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会达到2.43亿,到2025年,会超3亿。十几年前就有人在提醒要注意老龄化社会的事情了,可当时似乎人人都觉得时间还早,都忙着挣钱发财。现在呢,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什么概念?就是人到老年,攒下的钱不够用,可以获取收入的渠道又非常少。这份发展报告告诉人们,在欧洲国家如芬兰,靠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维持生活的老人达到7成,在美国也接近3成。而中国,这个数字仅有0.3%。改成大白话说,别的国家老人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存款获利谋生,而中国的老人不行,就算有积蓄想投资理财,银行也会拒绝——对不起,您岁数大了,承担不起风险。
所以,中国的老人大多靠养老金和子女的供养作为收入。养老金的数据让人担心——城乡居民人均月入仅81元。子女也不是印钞机,独生子女那么多,找工作那么难,拼命干活还要还房贷,还要生二胎。孝敬父母,往往有心无力。这就是现状,老人多而财富少,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一定够。钱紧,表现出来的就是老人消费低,有钱不敢花,没钱没得花。
问题早就明摆着了,关键是怎么办。现在开始奋起直追发达国家还来得及吗?不一定,一些发达国家都是提前20多年开始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可看看上述数字,中国肯定没有这么长时间了。想在短期内扭转局面,走寻常路不行,一定得有点与众不同的办法。
怎么能给大家多发点养老金呢?现在有不少办法供讨论,诸如把养老金进行统一的投资运作,诸如延迟退休年龄,等等。
但这一切讨论的基础,就是取消双轨制,大家公平了才有可能谈别的。取消双轨制讨论也几年了,阻力挺大,原因是要动某个阶层的小蛋糕。可这是必须的。这事儿可不能再打磕巴了,一晃再有两年过去,大片的人可就都老了。
另外一项,就是国家政策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当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房地产支柱、假日经济、汽车产业之类,都有政策支持,不也风生水起了吗?现在政府花大力气兴建保障房、治理雾霾,背后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养老产业也该这样,需要政策倾斜,真不能全靠市场。
政策该怎么支持,抓住两点。一是鼓励推出适合老龄人群的金融产品,投资的门槛低点,获取的利益高点,国家帮着兜点底,让老人们能够有一个收入来源。
二是多办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养老院。养老院的问题,是公立的人满为患挤不进去,私立的收费较贵,大多数人去不起。国家可以大规模鼓励私人资金投入养老产业,免些税,降低点土地成本,给些支持。其实只要拿出一些钱来,表示出支持的姿态,这个事情就好解决。
总之,中国有中国独特的问题,就是老龄人口增加迅猛、独生子女多、时间太少,不能按部就班了。一定要有紧迫感,别再争论,赶紧行动。千万别到5年10年后,问题成堆了再着急。最可怕的就是还没争出个结果大家都老了,然后再悲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