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月24日刊登题为《中国:改革也改变了语言》的文章称,如果一个中国人回到30年前,他们或许听不懂当时中国人的部分语言,反之亦然。中国30年来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社会的各方面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也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文章作者称,相信所有人都认同语言会随着社会变化发展改变,在当前全球化以及信息和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相对中国的情况来说,还有一个因素促使人们进行更深的思索,那就是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给中文带来的直接改变。
文章称,在这些变化中人们发现有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消失,有些词汇是新出现的,有些词汇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现在人们常说的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之前人人都谈“和谐”,再之前有“三个代表”,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人民公社”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但现在提起可能不少人都不太理解其含义了。
作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结果,有些词汇消失了,例如“粮票”或者“布票”,它们在几十年前可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一些新词汇开始出现,例如“周末”、“酒吧”、“咖啡馆”,到了今天,以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如“打折”、“降价”等成了常用的词汇。
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比现在更“公社化”。两个熟人见面,常说的是“吃了吗”“从哪儿来”“去哪儿”,类似于现在的“早上好”。多年前,“先生”、“女士”、“小姐”称谓便取代了“同志”,而“同志”现在有了新一层意思,即指“同性恋”。
现在还有一些词汇是旧词新意。例如在毛泽东时代和字典中形容地主的词语“土豪”在今天重新开始流行,但语带酸味和讽刺。
文章认为,中文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因为经济特区成立,台港澳企业家到内地创业造成的。在文章看来,这个事件带来了两个非常重大的现象。首先它意味着传统汉字在内地的“回归”。上世纪内地曾简化了很大一部分汉字,创造了简体字。台湾香港投资人员来到经济特区后,虽然简体字仍是官方语言,但繁体字开始与之共存。邓小平用“一国两制”定义了内地与香港的关系,那么可认为汉字也可定义为“一字两体”。
第二个重大改变是港台词汇进入内地日常用语。因此“办公楼”变成“写字楼”,“百货大楼”变成“购物中心”,“大楼”变成“大厦”,“出租车”、“公交车”、“厕所”的称谓也有改变,吃饭结账变成了“埋单”。
此外英文字母进入中文书写系统来定义其原本含义和正确解释,这是个意义重大的变化。现在中国媒体报道已经很习惯使用“GDP”“CPI”等字眼来形容经济现象,而不是给出相应的中文解释。
如果再加上不同年代人口之间语言方式的差异,“数字革命”对语言沟通的影响等其他因素,人们将会发现今天的中文与上世纪70年代的中文之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