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2月25日刊发题为《2014年的东欧不再是1989年的东欧》一文,作者为 伊夫-米歇尔·里奥勒。文章称,苏联解体后的一代、乌克兰出现的反抗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曾经动摇中东欧地区共产主义政权的革命。基辅独立广场上起初表现出和平与欢庆面貌的人群让人想到1989年冬天瓦茨拉夫广场上的人群。至于最近几天乌克兰出现的暴力则让人回想起布达佩斯街头的内战情景。
文章称,“昨天”和“今天”一样,都体现着对一个既独裁又无能的体制的摒弃。这是对一个既聋且盲的政权的拒绝。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朱迪·登普西说:“就像现在的乌克兰一样,1989年的共产主义国家丧失威信、经济上无能且筋疲力尽。”
1989年民众的骚动是对摆脱专断、任人唯亲、特权的“正常”国家下生活的诉求。同样的诉求贯穿乌克兰的抗议活动。但是,两者的平行到此为止。1989年,共产主义从内部崩溃。它的意识形态是个空壳,体制的破产十分明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波兰人还要在空荡的商店排大队而大多数罗马尼亚人还要在齐奥塞斯库倒台后才品尝到橘子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掌权40多年后,东欧地区问题专家尼库·波佩斯库指出,“共产主义政权不再有活力,也没有了合法性去展开一场坚持到底的战斗”。而乌克兰不是这样的情况,总统亚努科维奇“还在该国一些地区有着基础”。
另一个重要不同是:在“柏林墙”倒塌时,各国根据牢固程度的不同已经出现了接替者。尤其在波兰,在上世纪80年代有着1000万成员的团结工会已经成为反政权的力量。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驻华沙的负责人米夏尔·巴拉诺夫斯基说:“在转型时期,波兰拥有如今在乌克兰找不到的三个王牌:信任、有组织的公民社会和甘心作出让步的当局。”
两者的背景也并不一样。当时的俄罗斯很虚弱,无法反对欧洲卫星国独立或者乌克兰的脱离。此外,在苏联解体后,有着可以替代苏联的解决办法。两个强大的象征成为关键的榜样:欧盟和北约——繁荣和安全的保证。前景有迹可循,对于所走的方向也有着普遍性共识:转向西方。
文章认为,这种从地道走向光明似的前景对于保证中欧新的民主国家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的计划对于这些经济上失血过多的脆弱国家是定心丸。另一个因素也是决定性的,波兰和匈牙利尤其如此。同共产党领导人之间达成了暗中的妥协:放弃权力以放弃对其的起诉。这无疑是避免出现政权流血冲突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
欧洲的前景以及同当局的历史性妥协,这些都是乌克兰目前所缺失的因素。尽管2004年出现了“橙色革命”,乌克兰既无法更新其精英(没有瓦文萨也没有哈韦尔)也无法克服众多的分歧。基辅街头的流血就是它的悲剧性体现。未来的日子将表明,乌克兰的骚动带来的是一场政权更迭,还是如同1989年一样出现体制的深刻变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