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胡印斌 北京报道
3月5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朱永新做客人民网畅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第一要义仍是确保公平
主持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要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朱永新:改革第一要义仍是确保公平。因为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觉得不管怎么样,过去高考还是相对公平,改了以后,还是要确保公平;同时,要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更好地让那些奇才、怪才、优异的人、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够有机会。另外,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主持人: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是大家期待的,但在实施中有没有一些瓶颈或问题呢?
朱永新:问题很多。从命题的科学性来说,现在基本上除了国家命题以外,有些省的命题,这些命题结构水准参差不齐,每年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希望有第三方、民间的机构能参与到国家考试中来,这样能逐步形成比较有科学水准的考试。
从录取方式来说,也需要更加公开、更加透明,过去往往是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少数人来进行招生的过程,今后希望有社会监督参与,这样确保学校能够公平、公正地录取学生。另外,给学校更大的录取自主权。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倾斜”、一个“促进”,从这中间读出了政府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朱永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好教师都往城里走,村里的好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好教师往县城走,县城的好教师往市里走,这样层层“割韭菜”,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受不到好的教育,好老师走了,学校就荒废了,孩子就转走了,这样一来,农村教育的空洞化,这是很大的问题。
要制定政策,必须能够保证在农村教师的基本待遇。一个农村的教师,收入应该比城里的教师高一点才对。
主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朱永新:留守儿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理想的方式,他们应该和父母在一起。城市应该尽可能地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就学的学位。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工作的强度、时间等,很多务工者带孩子不方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社会救助应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社区和农村的学校本身应该建立一套体系,在每一个环节上能够帮助他们,格外关注他们。
巨型学校违反教育规律
主持人:您怎么看巨型学校这种现象?
朱永新: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超大型学校,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中小学,比大学人数还多,这实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这种学校,尤其出现在县城和部分二线、三线小城市比较多,它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像抽水一样,把农村的孩子和农村的好老师全收上来。这样巨型的学校,没有很好地把握教育的规律。
俄罗斯学校平均规模是600人,它的学校是从小学到中学、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一直在这所学校里面,每个班级的人数都非常少。学校的规模小,校长几乎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另外,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他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的过程,我觉得它更符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今年的提案,您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朱永新: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向,或者说本质。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实验这么多年一直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最重要价值追求,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自己的特长充分地彰显出来,自己的优势充分地突出出来,这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孩子,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进行评判。所以在分数面前,永远只有一个英雄,如果你让每一个孩子按照他的方向去走,每个人都是英雄。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发现自己,这样他才会有自信,他才会快乐,他才会幸福。
主持人:您给现在的家长有什么建议呢?
朱永新: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现在很多父母把成长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和孩子,他自己没有很好地去阅读、写作,跟孩子交流,自己没有很好地敬业,在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岗位去努力地工作,甚至很多家长一天到晚看电视、搓麻将、酗酒,你怎么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最好的老师。他看到的父母,他会按照他们的样子去塑造自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