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周双 |
喜爱绿色生活的易知难夫妇(右)和陈雄玉夫妇。刘爱民 摄 |
12年前本报推出的树葬连续报道。 |
树葬承诺书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文明治丧,简办丧事。严禁借机收敛钱财。鼓励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带头实行树葬花葬等绿色生态安葬。这是深化改革,科学创新,关注民生,端正党风、政风、社风,反腐倡廉的又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文明环保、勤俭节约的时代要求。我们双手赞成,并承诺如下:
易知难、武利贞夫妇,早在12年前就在湖南日报提出过实行树葬的倡议。如今,要具体地落实到自己身上。今年春节前后,我俩在遗嘱中对子孙和亲友作了交待:“我们去世后,不搞遗体告别,不请客收礼。骨灰送回醴陵农村老家,撒在醴陵黄獭嘴镇社冲村父亲、祖父坟前的两棵柏树之下,不起坟头,回归自然”。
陈雄玉和老伴徐翠英,已于2012年与湘雅医学院签订了遗体捐赠合同。我们去世后要求家属做到“五不”:不要悲伤,不放鞭炮扰民,不通知亲友悼念,不开遗体告别会,自家不留骨灰。遗体尽快捐献给医学院做器官移植和解剖。希望医学院在统一处理骨灰时取少量撒于树下,“叶”落归根,圆我们的绿色梦想。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相信,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走上绿色回归之路。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实现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主持人语
落实最重要
12年前,公开倡议树葬。如今,具体落实到人。本报从今天开始,刊发一组推动树葬绿色回归的连续报道。易知难等四位老人的执着和自身落实,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社会和时尚的新人。
在越来越看重生态文明中国建设的今天,我们对于树葬等生态文明绿色回归的潮流,应该有一种时代的呼应和细致的落实。
本报官方微博和华声在线同时推出相关话题。期望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参与。
本报记者 刘爱民
“哈哈,我们四个,加起来正好是320岁。看来势,还要活个百把岁”。原湖南省食品工业办主任易知难和原省二轻厅厅长陈雄玉,是一对哥们,夫人们也是“闺密”。四人凑在一起,常常是哈哈喧天,好不快活。从春节前后到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亲眼目睹四老是如何做出一个“320岁”的树葬承诺,犹如品尝了一杯香醇绵绵的人生美酒。
易知难1950年参加革命,1990年任省食品办主任。陈雄玉呢,1951工作, 1988年任省二轻厅厅长。1980年,他们两个同在省轻工厅生产处工作,结成一对终身挚友。
两位的夫人也很有特点。易知难的夫人武利贞,资历比老公还老,是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到过的衡阳走出来的妇女干部,最后在湖南师大附中离休。陈雄玉的老伴徐翠英,是原湘绣大楼的营业员, 1992年退休。
4位老同志,离退休后,生活更是有了各自的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生要精彩自在,去要绿色自然。如何自在自然?请听记者道来。
先说易知难,两个孩子,都在美国事业有成。早些年,孩子曾接他们去美国住过两年,最深的体会,就是那里山清水秀确实怡人。回来后想自己创造一种绿色生活。孩子先把他们安家北京,住了10年。老人还是想家,于是定居长沙至今。易老写字作文,夫人养花上网。尽管两口子都大病过几次,但他们科学应对,每年都定一个养生计划,活得快快乐乐。退休后,他还写了一本回忆录,向大家征求书名。作家莫言亲笔回信,定名《前浪》出版。72岁那年,他被批准为省作协会员,成了一名作家。
对于绿色生活,易老有一种特别的思考。认为就是人到终点,也可以创造性地打上一个绿色的句号。2001年底,他给本报写来一个倡议:提倡树葬。树葬好啊。天地人合,绿色环保,移风易俗,节俭自然。几位老友,都响应他的倡议。当时的省民政厅领导,也特别赞赏这种观念。前不久,看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一个殡葬改革的专门意见,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认为响应中央号召,都要落实到自身来做。现在有的人,买个墓地,动辄几十万元,实在没必要。而不少群众呢,却买不起一块墓地,死得困难。建设生态中国,都要从自己做起。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十二年前那次倡议之后,他回老家去,要人在父亲和爷爷的墓前栽了两棵柏树,现在树已长大。于是,一个树葬圆梦的承诺水到渠成。记者应邀来到易知难家中,看到老人家把这个承诺书一字一句,改了又改。他说,还专门跟美国的儿子联系了,他们完全赞同。
陈雄玉的生活,又是一种风格。他更好动。退休后,喜欢钓鱼,散步,看书,观碟。他住在长沙市天心公园附近,每天到公园来回要走1600步;公园卵石路,一圈80步,每天80圈,6400步;再加生活必须的2000步,每天行万步,天天都计数。为什么要捐献器官和遗体,希望绿色树葬?他说,住他楼下的原省二轻厅副厅长张力波2003年去世后,就捐献了遗体和器官。张老原来是他的上级,是个南下的老八路。送别老领导时,他就暗暗萌发了捐献遗体,树葬圆梦的想法。
无奈好事多磨。2007年的一天,两口子先到湘雅医学院领取了捐献表。独生子心痛爸爸妈妈,竟把表都藏起来了。两口子说不通,就要单位老干办再去领表,孩子还是不肯签。陈雄玉说,孩子啊,你爱爸爸妈妈,就要按我们的意见办。你不签,我们也有办法,我签你妈妈的,你妈妈签我的,你也拦不住啊。孩子一听,流着眼泪,签了名。
陈雄玉说,我们一生喜欢绿色。虽然我们自己不留骨灰,但希望医学院取少量骨灰撒在树下,就算是回归了自然。陈老还说,医生们要不断提高科研和治病水平,就特别需要遗体解剖。人死后,身体的不少器官可以移植。像我的身体,做了两次不寻常的手术,用一段肠子代替了胆管,这种身体用来解剖,有价值吧。至于我夫人,这辈子没吃过什么药,从没住过院。有点感冒就是紫苏水姜片。这种身体更有价值吧。
那是,76岁的人了,走起路还像小姑娘似地跳着走。更有趣的是,徐翠英的生活态度,活跃大度,认真得可爱。记者到她家中访问,陈雄玉先是代替她在承诺书上签了名。但她还要自己一字一句地看过,并且手书一个“徐翠英亲笔”。“这才算数”。她笑着说。
多么可亲可敬的“320岁”。签订了承诺书,他们拜托记者在报上呼吁,各方面都来创造条件推进绿色回归。他们发现,平时跟大家交流,理解和支持他们这种选择的越来越多,但真正做起来,就是不容易。为什么?很多东西不配套。比如,树葬,要有树才行啊。不然,要真正推动这些生态文明葬形成风尚,很难。
多么丰富深邃的“320岁”。考虑得如此细致。那么,推行树葬,到底有些什么样的难处和纠结呢,记者将继续给大家讲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