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勤
三月,中欧关系“春暖花开”。
今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踏上访欧之旅,开启中国元首今年首访。继去年访问亚非拉等数大洲后,欧洲行可谓中国外交的自然延续;在今年开春之时,欧洲行更为中国外交迎来新的起点。
历史机遇的交错
“欧洲在今年中国外交议程中排在优先位置”,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国外长王毅如是说。
中国国家元首今年的外交首秀 “献给”欧洲,无疑实践了这一“优先”的承诺。“优先”的定位并非刻意安排,而是来自中欧双方利益的交织和历史机遇的交错。
中欧经贸合作规模已斐然可观。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双方希望到2020年能达到1万亿美元。欧盟连续10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自2003年至今一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如今,中欧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正抓紧落实“十二五”规划,向“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挺进;欧洲经历了主权债务危机后要加快推进“欧洲2020战略”。
共同的历史机遇让彼此找到了契合点。在去年11月的中欧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将各自的发展诉求凝聚成一张合作蓝图:《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确定了共同合作目标。今年是规划“落地”的第一年,也是系列合作议题的开局之年。
专家指出,此行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欧洲,一方面,对于中欧加深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以及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将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继去年访问亚非拉等数大洲后,今年,欧洲大陆上也留下中国元首的足迹,将使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格局更加完整。《南华早报》称,习近平访问欧洲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外交影响力。
一次立体式访问
在11天的访问中,习近平将出席核安全峰会、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这份安排紧凑的行程单也创下了中国国家元首多个 “首次”:自中荷建交42年来首次访问荷兰,8年来首次访问德国,27年来首次访问比利时,中欧建交40年来首次访问欧盟总部。
“在这次行程中,既访问大国,又访问中小国家,既参加国际会议,又访问国际组织,看点纷呈,可谓一次立体式访问。”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说。
这次选择访问的欧洲四国也各有因缘际会。作为核安全峰会的主办国,荷兰借“地利”优势成为此次欧洲之行的首站。在中欧贸易格局中,荷兰已连续11年稳坐第二贸易伙伴 “交椅”。法德两国历来是欧洲的轴心。对法国来说,此访更有“天时”之巧。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和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法元首此次将共同出席纪念建交50周年相关活动。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指出,中法元首不到一年内实现互访,同时法国总理、议长和外长,中国国务委员和外长也都在一年内彼此访问。高层密集互访意味着双方政治互信的加强。不过,相比之下,中法经济关系的发展脚步尚未赶上政治关系的热络。去年500多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仅及中德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因此,此次访问也为扩大双方新的合作增长点提供了契机。
虽无荷兰之“地利”,也无法国之“天时”,但凭借欧洲经济引擎的地位,德国一站自然绕不过去。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伙伴。中国元首8年来首次访德,将着眼于中德关系未来5至10年的发展,释放中德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的积极信号。“终点站”比利时是欧洲的“首都”,习近平此次到欧盟总部做客是40年来第一次。“过去,访问欧盟总部都是总理级,此次上升到元首级,体现了中国对欧盟的高度重视。”中国前驻欧盟大使丁原洪说。
据外交部介绍,访问欧洲四国时,双方将在工业、金融、能源、文化等广泛领域签订合作协议。专家认为,推动中欧投资协定加紧谈判、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预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合作是趋势
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曾是习近平对中欧角色的描述之一,“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是这次访问中的一大看点。行程表上,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分外亮眼,习近平将在那里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丁原洪认为,访问教科文组织总部预示了中欧乃至中国与西方未来合作的趋向,即在加强政治经贸合作的同时更着重人文合作。
此外,嵌在本次欧洲行中的核安全峰会也是重头戏。这是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首次与会,届时将与53国领导人或代表共商全球核安全合作。
梅兆荣指出,尽管当前中欧关系发展顺利,双方都看重经济上的务实合作,未像过去那样受制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分歧。但是,在政治互信上,中欧仍未达到与其经济交融相匹配的程度。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欧洲难免心存芥蒂。
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领导人的访问有助增信释疑。通过访问可以促使对方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方向与路径以及文化有更清楚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成见和误解,让欧洲乃至西方更了解中国,尊重中国。
春耕秋获。当中国元首此行在欧洲大陆播下“合作”与“交流”的种子,中欧关系必将迎来丰收的一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