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国的决策者在该国的债务问题上陷入了困境。即使算上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的政府债务总额仍然不高,而且是可控的。然而,如果过去6年的信贷泛滥再持续哪怕几年,情况就不会一直如此。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4日刊文称,中央政府的债务规模并不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不过,北京一直把财政刺激措施的金融负担“外包”给地方政府,从而压低了这一比例。据官方估计,地方政府的债务高达17.9万亿元人民币。假设地方政府的债务责任最终都落到北京头上,那么政府的负债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会增加至60%左右。
文章说,与德国约80%以及美国大概100%的比率相比,中国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更不用说比率达到200%以上的日本了。
文章分析,好消息是,中央政府有能力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承担地方政府的债务责任。中央政府可以发布文件,清理地方政府的不良贷款。这实际上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确立储备货币地位。毕竟,成为储备货币的一个条件就是政府必须发行用于其他国家央行购买的债券。
坏消息是,中国政府似乎不急于清理地方政府不良贷款。这里的问题或许并非是存在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而是缺乏这种可能性,这意味着不存在应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处理不良贷款的机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从美国的清算信托公司,到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和印度尼西亚银行改革局。但值得指出的是,所有这些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在系统性危机明显存在时建立的。
文章称,幸运的是,中国不太可能发生系统性危机,因为大多数借款者和贷款者都是国有的。银行是国有的。其大部分贷款发放给了其他国有企业。这是家族内部的借贷。
但文章认为,缺乏危机可能鼓励中国政府尝试“胡乱应付”问题,而不是透明全面地清理不良贷款。其结果是,这些贷款最后可能在比通常情况下更长的时期内威胁金融系统和经济。
此外,还存在影子银行部门放贷宽松和信贷质量不可靠这一重叠问题。研究估计,影子银行的规模价值3.9万亿美元。而据摩根大通的数据,其规模高达7万亿美元。
今年影子银行将有6000到8000亿美元债务到期。他们需要发行新债。文章称,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如果当局对此进行取缔,用于发行新债的资金枯竭,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当局不取缔,几年后的影响也会是相当明显的。
文章说,除了地方政府之外,中国企业也债台高筑,据估计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到150%。这远远高于大多数新兴市场(印度为80%,俄罗斯60%),也远远高于发达市场经济体(90%-100%)。这是追逐增长率的产物。
20年前,人们在东南亚看到过这种情景。当时,公司争相扩张,不管在许多情况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高于资产回报率。如果中国出现同样的情况—可以有把握地推断,如果有差别也只是程度上的—那么不良公司贷款增加不会太远。
由此引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政府希望促使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消费行为的改变不会在几年以内出现。这需要社会安全网、实际工资持续上涨以及可能几十年的消费行为演变。
货币更加强劲也会有所帮助—这实际上是从出口商向消费者转移。但考虑到已经很低的制造业设备利用率,这是另外一个难题。
因此,文章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会在中国经济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确,此类投资的增长(不包括农村家庭)比前几年大幅下降。不过,整体来看,其年增长率仍在20%左右。此外,投资是信贷推动的。
文章称,中国的长期经济潜力—拜其庞大的规模、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进程所赐—仍然是有力的。去年宣布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步伐。
文章说,尽管如此,由行政命令指导经济结果向市场力量转变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带来痛苦,因为同时还需要去杠杆化。我们不应自欺地认为,这一转型会是快速而一帆风顺的。(编译/姜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