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平方米过火缘何夺走11条人命?—作坊火灾事故频发追问
新华网广州3月28日电(记者刘宏宇 欧甸丘)200平方米面积过火,整栋楼里的人几乎无处可逃,11个人殒命广东普宁市的一家作坊式企业。从佛山南海的汽修店火灾一家九口丧生,到浙江温岭鞋业“1·14”火灾16人死亡,再到今天的普宁火灾,小面积着火,大面积伤亡,几乎成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小作坊火灾共性特点。
作坊式企业缘何火灾频发?火灾缘何酿成多人死亡?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住宅变加工厂 作坊企业频频“惹”火
3月26日13时27分左右,广东普宁市军埠镇一家主要生产内衣的家庭作坊发生火灾。据当地政府通报,13时54分,火势得到扑灭,15人不同程度受伤送医院救治,其中11人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
记者27日在事发地看到,失火地点位于一片居民区内,为一栋5层楼高的私人住宅,占地约200多平方米。该楼房的二三层门廊被大火熏得一片漆黑,烧毁后的文胸海绵原材料凌乱地浸泡在水中。
当地政府通报称,起火场所是一幢村民自建住宅楼,租给3人合伙开办文胸定型加工作坊,该楼房共5层,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层为裁床,第二、三、四、五层为工场,只有第一层过火,面积约208平方米。
“一楼是仓库,堆满了海绵,有一百多袋,每袋几十斤重,人走路都要侧着走。”火灾幸存者刘少友说,二楼是作坊老板的起居室,三楼至五楼是工作间,事发地这种典型的“三合一”(仓库、住宿、生产为一体)家庭作坊式工厂在普宁市普遍存在。
“一些小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偷偷把工厂搬进住宅楼,消防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消防安全却大大打了折扣。”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
记者在军埠镇火灾现场看到,着火的楼房每层只有前后部分有窗,但均装有防盗网,只剩一楼大门和楼顶有逃生机会。消防应急设施欠缺,堵塞了逃生机会。
睡在“火药桶”上,注定逃命无门
“一楼做仓库,方便进出货;二楼以上居住或做车间,方便逃避检查。”作坊式企业的这种安排,让工人们无论睡觉还是工作都坐在一个不定时爆炸的“火药桶”上。专家指出,不合格的消防设施、不严格的消防监管、不过硬的消防应急,就会埋藏极大隐患。
幸存者樊学华说,由于房屋到处都是防盗门和防盗窗,逃生之路只有两条:一楼大门和楼顶待救。事发当日一楼仓库起火,从一楼逃生几乎不可能;只能往楼顶逃,但室内唯一的楼梯通道已被浓烟封锁,五楼与楼顶之间的门也被反锁。
回顾近年来小作坊发生的火灾,消防应急设施欠缺是丧失逃生机会的重要原因,没有消防通道、消防栓里没水、灭火器灭不了火……这些现象几乎在每一次火灾中都能找到身影。
一些小企业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成为监管的“盲区”,火灾的“患区”。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应严格执行库房、货场、生产区、维修工房分开布置的规定。但是这个起火的作坊没有落实这些消防规定,依旧从去年就开始经营至今。
根据普宁市政府通报,军埠镇起火的小作坊没有申办消防手续,也没有申办安监局许可发证。佛山南海的汽修店火灾中,店主半年前还签名盖印承诺店内“不住人”。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作坊式企业消防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员工消防知识匮乏,火灾自救能力弱也是另一个致命原因。“烟的味道很浓,闻一口就要倒。我拼命朝楼里面喊不要往下跑了,但里面的人听不到,从三楼、五楼往下跑的都死掉了。”刘少友说,企业从未搞过任何形式的消防知识培训和演习。
浙江温岭鞋业“1·14”火灾事故幸存者也曾表示,“从没接受过什么消防培训,发生火灾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小作坊频陷“监管难” 火患第一责任人如何明确
“中国童鞋之乡”温岭台州大东鞋业有限公司火灾造成16人死亡,5人受伤;河北霸州一家具作坊突发火灾,5名工人在火灾中遇难;广东佛山南海一家“三合一夫妻档”汽修店发生火灾,熟睡中的9人全部死亡……
作坊式生产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很常见,存在形式如出一辙,四五层高的居民楼,外面装满防盗门窗,内部既能生产又能生活还兼具仓库功能。“关不掉,拆不走,安全差,监管难。”广东省安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对于小作坊的一席话折射出,作坊式企业如何既保障安全又保障发展的困境。
浙江温岭某鞋厂发生火灾之后,政府关停了数千家作坊式企业,反而引起了对于政府简单粗暴监管的质疑。“一个县,数千家企业,几十个消防官兵,根本没法全方位监管。”一位消防人员对记者说。
“小作坊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以消防力量不足为由放松监管。”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应该创新监管方式,发动志愿者、社会组织、村委会等力量加强消防知识宣传普及,全方位加强消防问题监管。
作者:刘宏宇 欧甸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